
林倫偉提問:
在長官的施政報告和今次經財範疇的施政方針裡面,我們都見到這句說話,“我們始終把促進本地居民優先就業作為一個重點工作,只要本地居民能夠做的、願意做的,都會優先聘用本地居民。”我們見到這句,其實都體現到特區政府將居民的就業放在首位。今日想和司長探討幾個問題。
壹、職安健
第一個就是職安建的問題,隨著本澳這幾年的工程增加,和一些新業態的勞動型工作逐漸增加,職業安全其實一直受到社會關注。我們看回施政報告裡面的數據總結,2025年裡面其實1到8月,巡查工地的數字其實是994次,而其中870次是一些比較高危,或者一些比較常出現工業意外的地方,這個是看到巡查的力度是沒有減少的。
另外,政府,政府亦開辦了270場的宣導會和積極推廣職業安全的文化,這也是一個積極的作用。看回2026年的施政方針裡面,其實都說,會結合監察、教育和宣導推廣職安文化,而且是有一個叫做“即罰即停”,即是說如果發現哪個地方或部份是做得不好的話,面對這些高危違法的行為,絕對是不會容忍,以及都會建議企業採取一些創新科技的方法進行安全管理。
以上的情況都看到,其實政府對職業安全這方面都很重視。但是檢視法律情況,因為這幾年我都有提到,第40/95/M號法令裡面,《核准對工作意外及職業病所引致之損害之彌補之法律制度》中,其實有提到我們的職業病,長期暴露風險和疾病認證,仍有不足和改善的地方。在這個法律中,多次提到它已經實施了三十年。近十五年中,它的數字都可以看到,在二零一零年,二零二零年和二零二四年,它是進行過修改的。當時政府都說過,這個修改要配合一些保險公司、保險理賠各方面。其中最受關注的第一個,就是最嚴重的長期絕對沒有工作能力的賠償,由一百二十五萬調升到一百三十五萬,到一百四十一萬。另外一個就是工作意外和職業病人引致死亡,由一百萬,最後調升到一百三十萬。這些數字都可以告訴我們,政府在這幾年裡面,其實都有改善。但是十五年裡面,調整了三次,升幅大概是12%。這個升幅,有些工友都說,它是抵不過通脹、物價和醫療成本的上升。
問題一、職業病補償制度與法規更新的方向
想問政府,(政府)會不會有一個恆常調整機制,考慮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的情況,去協助一些居民能夠在這方面裡面有一個保障?
另外,就是前線工友他們普遍反映的職業病裡面,會受到長期的噪音、粉塵、化學物品的接觸,和重複性的勞損等方面造成一些職業病。但是看回現在的社會保障基金中,職業病就只有呼吸系統職業病賠償。隨著社會發展、經濟轉型,有一些新興的職業病,我們有沒有考慮到加入職業病的清單裡面,以保障工友的安全。
另外一件事就是,會不會建立一個跨部門的醫療評估機制,和加強僱主他們的預防責任?
問題二、提升職安健巡查效能及行業安全管理
第二個問題,政府希望通過教育、宣導和巡查三方面,防止一些工業意外,或者一些工業問題,或者一些不幸的事件發生。這方面來說,其實很多事情,很多事故的發生,都會出現在一個叫外判鏈管理薄弱的情況,因為很多工程他都會交給外判去做,那外判他做不做得充足,做不做得合法呢,那這方面來講,政府有沒有去監管,另外承建商的安全責任分散,培訓實務和現場存在落差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到那些意外是會發生的。
想問一下當局未來會否加強對外判制度的監管,完善承建商安全責任和追究機制?以及要求在高危行業裡面建立更清晰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規範?
在巡查過程中,我們剛剛說過巡查的數字都很高,在高水平的情況下,會不會引入一些風險導向的巡查模式,就是說黑名單的地方,我們巡查多一些,形成一個行業黑名單,甚至公佈名單,以起一個阻嚇的作用,令企業之間會有一個自我約束。
贰、綜合職業培訓平台
另外一個就是綜合職業培訓平台,這個平台主要是一些報名,以及一些資訊匯集的功能,看得出政府將人才培養,擺在發展的戰略位置,而且引入了更多院校和資助團體的參與,暫時應該有五百多個,以及本澳產業相關的企業,可以支撐我們1+4的產業。除了1+4之外,建築業、管理和商務,這些都是有一些培訓課程的。但是這個培訓課程,我們都反映了,是未能夠充分發揮它,促進就業和提升技能的一些定位。因為有些人反映,其實這個培訓平台裡面,他們找到一些培訓項目,但是這些培訓項目,接受完培訓之後,他們未必能夠做到“學以至用”這方面。隨著產業的結構轉變,以及科技更新的迭代化發展,其實社會對我們的培訓,已經不再侷限於政府幫我們找工作,應該是要去到怎樣去建立一個完整的人才鏈?這個人才鏈,應該是從學生的職業啟蒙,到求職者的技能提升,再到企業的對接,到最後的職涯發展,一條龍發展,這個才是市民最想政府幫到我們的。
問題三、跨部門協作與人才規劃的完整性
第一個就是職業規範和教育體系的銜接是涉及多個部門的,包括學生階段的升學求職和行業培訓等等。這些既有縱向的連貫,也有橫向的協同。請問司長,在這方面來講,有沒有和有關的教育部門強化協作機制,建立一個學前、在學、初就業和持續進修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多元產業的發展規範?
問題四、培訓平台的定位優化與資源整合
最後想和政府說說,培訓除了能夠收集資訊之外,場地硬件的設施、教學資源、師資培訓這些都很需要。當然培訓不可以靠政府一個做的,也會和社團、企業、行業合作。這方面來講,看到有些行業或者社團都說,他們的培訓場地相對來講比較簡陋,或者設備比較殘缺。在這方面來講,其實可不可以得到政府的資助呢?加強場地的設置,做到大家一起聯手去做好培訓工作。因為這方面來講,其實我們配合社團或者行業的工作,可能會更加得心應手。
戴建業司長回應綜合職業培訓平台(問題三至四)
我想回覆林倫偉議員剛才提到綜合培訓平台方面,我們會繼續,其實裡面我們透過促進就業小組和教育部門,都有一個聯絡機制,這方面我們一直保持這方面的溝通和合作,亦都會在協助綜合培訓平台裡面增加相關的資訊和相關資源。
在培訓場地方面跟企業合作其實一直都有,我們亦都會鼓勵更多的企業去提供培訓場地,社團裡面的場地早前亦都有看過,亦都考察過,視察過,看到場地方面有需要,即是有資源要更新等等,這個政府都有掌握的情況,我們勞工局那邊我已經指示了他們做一個適當的研究,怎樣去幫助社團改善培訓場地的情況。
林倫偉追問:
多謝司長剛才回應了關於那個,尤其是硬件培訓,因為如果能夠跟社團和行業合作的話,這方面來說肯定是1+1大於二的效果。剛才我也說到,有些課程裡面仍然是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完成完課程之後,是做不到學以致用的。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反映到課程內容。和那個行業的需求,是仍然存在落差。所以這方面也有一些意見提出,政府可不可以在課程裡面加強職業能力的標準專業認證,就是課程完畢之後有專業認證,在擇業上能夠有更高的說服力,以及能力的評估,在這方面來說,給一些信心,給一些修讀的培訓計劃,令到這個課程能夠培訓之後,學識能夠得到用,而且培訓之後能夠盡快上崗。
另外一個話題,職安健賠償問題,我們也查過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在2024年通脹率,其中在醫療大類,包括醫療藥品、醫療設備、門診服務和住院服務,平均的價格上升了2.35%,所以剛才也提到,未必是最嚴重的賠償,有時工商意外賠償,或是住院賠償,如果適時提升賠償金額,對工友在受傷後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種大的支持。這方面,我知道會通過社協討論,因為社協其實也是有效地去溝通,促進社會各方面的平衡,所以希望,現在當然未公佈,希望政府能夠促進這方面的調升。
戴建業司長回應職安健問題: (問題一至二)
至於其他的勞動範疇的意見,我們今天是繼續聽取各位的意見,包括剛才林倫偉議員提到的職安健方面意見。職安健方面的調整,其實每年都有調整檢討,去年二四年也檢討過一次,今年我們也會繼續檢討這工作,也在期望可以在年底之前完成相關的調整檢討。

微信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