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靜儀議員:確保民生必需品價格穩定方面
澳門11月份98油平均油價是14.71元每升,是澳門的新高位。珠海的價格換算後是11.37澳門元每升,差價是3.3至3.5元,差價比前年及上年拉大。今日澳門有油站更加去到14.95元,是最新高的售價;石油氣方面的價格最近都貴了很多。司長剛剛簡單回應了議員的問題,我想直接地問,油價受全球油品影響,會有高低,問題是澳門長年「加快減慢」、「加多減少」,大家講到識背,但仍與國際油價波幅不成正比。這方面對運輸成本、居民出行,直接刺激物價上升?消委會已成立諮詢組織,政府會否根據法律主動調查油價形成的價格資訊是否合理?到底是否不合理地高企或出現波幅?95油的引入方面,政府工作到甚麼進度?有何實際措施去監管油價及石油氣價格的高企或對民生的影響?
加息環下,對供樓人士壓力增加,政府有否考慮推出自置物業的供樓利息支援或減稅措施,幫助舒緩家庭?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
有沒有條件政府推出補貼供樓利息?政府未有有關計劃,因美聯署加了11次息,現時到達5.25%,但我們的優惠利率由5%增加至5.875%,加了0.875%,之前申請的貸款依然是優惠利率減一定的比例,減2%或者減3%的情況,政府會關注樓市變化,堅持按揭要有合理預測及管理,否則在逆週期、利息增加,供款人,尤其年輕人會有信貸風險,過程中政府要保障消費者及澳門金融穩定,政府有義務做好監管工作。
李靜儀議員:
就業和人才培養問題
行政長官表示我們要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就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上,施政方針表示「要協助長者就業」,有具體的措施,但未聽到司長回應李振宇議員關注的「專項計劃」,到底是甚麼計劃?只是講減稅是不足夠的,「專項計劃」到底如何去做?勞工界經常重申要「對症下藥」;中高齡就業方面,不是65歲以上才要幫,現在很多人50歲的人士已被人解僱、被人就業歧視,已回不到職場,到底如何幫助這些人?減稅措施幫不到他們,這是行政長官所言「同社會在施政上的差距」。大家都希望有中高齡專項政策,希望司長介紹,除了長者就業政策之外,有何方式提高成效?澳門是老齡化社會,我們有人資需求,為何有些人40至50多歲就回不到職場?對就業年齡歧視問題上,政府有何計劃去做?
在職帶薪培訓方面,政府表示博企、大型綜合酒店、大型建築企業等需要人手,並引入了很多外僱,如何聘用及培訓本地人,開出崗位及實習計劃,讓青年、轉業困難人士、殘疾人士、中高齡待業者有機會,否則「冇經驗的人一世都冇經驗」,如何進入職場?希望政府能詳細介紹這些在施政方針中提及的計劃在實際上如何去做。
人才培養方面,以會展業界為例,他們反映三年疫情期間,有很多員工離開,目前經濟全面復甦,卻面對請不到人,於是引進很多外僱,勞工局很配合,很快批出臨時的外僱額。目前舉辦演唱會及會展活動的,部份不是澳門人,短期活動上,政府批出外援隊來澳做完活動後就拉隊走人,澳門人如何參與其中?會展業在其中一個「1+4」四大產業當中,到底如何真真正正做到帶教,結合本地人的發展方針、方向?
勞工局局長黃志雄:
專項就業培訓計劃方面,休閒企業可按其非博彩元素的休閒服務項目需求,提升就業崗位,並甄選合資格求職者入職,勞工局及企業會按崗位性質,提供一系列在崗及具資質認證的培訓,令獲甄選入選的本地僱員,完成階段性培訓及考核後,獲得晉升,使本地僱員有序向上流動,休企亦能獲得合資格的本地人力資源。23年1月至10月,勞工局推出 7個專項就業+培訓計劃,包括餐飲大使、管家主任、貴賓專員、主題展覽人員、前台主任、廚藝助理、保安服務員、救生員等,休企合共聘請了137名求職者。在職帶薪方面,視乎休企的性質,例如廚藝、設施維護,希望發掘更多在職帶薪培訓,讓本地居民入職。
李靜儀議員:
博企和綜合旅遊休閒企業中高層本地化和加強僱員權益
過往,我們一直希望博企加強聘請本地人,這段時間員工反映工作壓力大之外,企業用不合理的管理安排去聘請他們,甚至有不合理解僱的情況出現,如何履行博企對僱員的社會責任方面,需要改善員工的職業保障、發展,以及推動中高層本地化,這不單要達至政府85%的指標,更需要是僱員能有所發展,希望政府監管博企落實計劃。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
博企社會責任方面,我們按《博彩法》及承批公司合同當中規定監管,要求承批公司必須履行,這十年工作我們每年都做,按季收集資料評估他們的執行情況。
李靜儀議員:
《勞動關係法》檢討修訂方面
司長剛簡單表示會檢討,施政方針當中亦只得15個字去描述,亦是說「政府會檢討」,但《勞動關係法》的檢討方面,政府要更積極主動推行,上星期行政長官回應有關問題時表示「《勞動關係法》是否要年年修改?年年修改就不穩定,我們如何發展?」我要嚴肅澄清,勞工界重來沒要求政府「每年要改一次《勞動關係法》」,不知道這個說法從哪裏來,正正因為政府對勞動法的修訂從來不夠重視,沒有規劃,不積極,所以社會每年都講,李振宇議員經常講「為何產假不作調升?」正正是因為政府的態度所致。
穩定性方面,《勞動關係法》於1984年實施,年假時至今日只得6日,40年不變夠不夠穩定?強制性假期沒有大改,由2008年說到現在15年不變,夠不夠穩定?解僱賠償公式,1989年用到現在,夠不夠穩定?為何會質疑勞工界要求每年改一次?正正因為政府多年來都沒有更改這些政策;婦女產假方面,行政長官表示說要「研究」,社工局早有研究,在婦女發展規劃當中已說明2023至2025年,我們需要修法,以及推出鼓勵性措施,將公營部門及私營企業產假統一「睇齊」90天,明年已經是2024年,勞工部門做了甚麼推動,將產假至少同公營部門「睇齊」至90天?我們贊成產假補貼,但不是做了補貼卻不加產假,沒有推進方向,如何去做?正如司長所言,僱員是我們重要的資產,我們如何改善他們的勞動權益?無論基本權利保障、工時制度、欠薪追討方面,我們手上有大量個案,包括欠薪未能追討,勞動債權墊支3至4年都未有結果,企業結業,法庭開不到庭,勞工局束手無策,員工可以如何?工傷意外法律由1995年沿用至今改了多少次?不是勞工界要求修改勞動法律就是想社會不穩定,正正是因為多年來沒有進步,我們希望經濟復甦,我們有進步,可以改善僱員權益。無論就業、弱勢群體就業、勞動保障,希望同經濟發展一同有成果,博企及有條件企業要有更大責任,希望政府推動他們加薪,調整員工福利上有更大付出。
追問
李靜儀議員:
消委會會否依法對油價等進行價格形成的調查?目前情況是否叫不合理高企或者波動?95油的引入進度如何?如何有更具體措施確保包括油價呢?民生必需品市場價格需要穩定。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
物價方面,《消委會組織法》第20條規定了甚麼情況下政府需要進行透明價格調查,必須要合符法律前提之下才能起動,因市場及政府的關係的平衡要做得好,不是政府「想點就點」。政府有法律手段,但亦必須要符合客觀條件,要有程序,在市場供應過程及政府管理當中要有平衡點。政府按有關法律20條的要素之下,履行監管職能。
另外自置物業利息方面,我希望政府研究減稅措施。
李靜儀議員:
勞工局局長講了休企培訓,但四大產業,例如會展,金融同教育培訓機構要聯同業界推動「培訓+實習計劃」,建立本地人員資料庫,再推動他們入行和人資配對,政府在四大產業中促進本地人就業和人才培養上,有何具體計劃?長者專項工作計劃,在具體方面有何工作?計劃會否擴展至中高齡人士,即40歲以上的人士,向他們推出專項就業輔助、「培訓+實習」、津貼僱主僱員等等的就業服務?
李靜儀議員:
《勞動關係法》明年會否正式在社協啟動檢討?會否透過補貼措施,逐步增加產假,使私人企業與公共部門「睇齊」、會否研究調升年假等假期制度?會如何加強追討欠薪?工傷意外法律制度會不會優化?完善勞動範疇法律法規有何工作計劃和實質內容?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
《勞動關係法》中,政府持續完善勞動範疇的法律法規,有序推進立法及修法工作,推進法定檢討工作,包括最低工資金額,解僱賠償上限、工作意外及職業病損害賠償上限的規定,將因應社會發展情況提出建議,同時持續關注議員及資方的意見,對勞動法律法律的執行情況,政府持開放態度,聽取各方意見綜合考慮。但我們的經濟復甦工作,由1月28日至今仍未夠12個月,我們剛復甦,澳門整個經濟結構是否能將其他地方的經驗百份百照抄?這是不現實的。因澳門95%是中小企,產業相對單一,如何平衡有關企業能力及僱員之間的關係?政府持開放態度,並要聽取勞資雙方的意見平衡考慮,任何政策法律及制度都要取得社會平衡,按社協意見有序推進工作,保住經濟復甦是目前我們當前要做的工作,復甦順利的情況下,大家都可以共同受惠及分享有關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