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口的增長尤其老齡化的加劇,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醫療系統尤其公營醫療機構面對的壓力日益沉重。
近年,衛生局持續提升醫療服務效率,縮短候診者輪候時間。今年首季,山頂醫院成人急診全天平均等候時間維持在一小時左右,全天平均等候逾兩小時佔比降至百分之五至六,專科門診初診平均輪候時間縮短至二點八周。這些數字反映當局在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減少病人等待時間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但我們也要看到,上述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眾醫護人員的辛苦付出。根據資料,2023年山頂醫院有醫生442人,護士1129人,較2022年均有所減少,但門診與急診服務人次卻比2022年分別增長1.7%和24.7%,此外,門診與急診總服務人次、入院病人人次、診斷及治療輔助檢查總數等服務甚至超過疫情前的2019年,但醫生人數卻同比減少26人。
今屆政府提出將醫療資源下沉社區,強化公營、非牟利和私營醫療機構三方的合作,增加非牟利醫療機構社區門診的資助名額,調升醫療券金額,有關措施有助緩解公營醫療機構服務壓力。隨著協和醫院投入使用,將發揮分擔山頂醫院壓力的作用,政府預期2027年協和醫院將分流25%的公立醫療壓力。但短期內,公營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問題仍需值得重視。
因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第一,協和醫院分擔山頂醫院壓力的分流機制如何逐步落實?協和醫院的分流作用預計何時開始有效發揮?過去幾年,山頂醫院醫生數量呈下降趨勢,但服務人次並未減少,請問,短期內,當局是否會合理增聘人手,以保障醫護人員合理休息時間,進一步縮短求診者輪候時間?
第二,政府一直秉持“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醫療衛生施政理念,致力建設以衛生中心為單位的初級衛生保健網絡,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典範。維持合理的醫護人員規模是確保初級衛生服務質素的關鍵。近年,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醫生數量呈逐年減少趨勢,2023年,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共有163名醫生,較2019年的184名減少21名,但社區醫療門診服務次數並未有明顯減少。請問,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方面,當局未來會否增加社區醫療服務網絡醫護人員的數量,增加社區門診的服務能力?
第三,當局在早前的施政辯論及口頭質詢大會上表示,政府已委託研究機構開展公私營醫療體系協同發展的研究。請問,有關研究預計何時可以完成?有沒有初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