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構建以人為本、公平共融的現代化社會進程中,無障礙環境建設是衡量社會文明與城市溫度的重要標尺。交通服務作為連接生活各層面的基礎脈絡,其規劃與運營不僅關乎效率與便捷,更應體現對多元群體,特別是對殘障人士及行動不便者需求的深度洞察與積極回應。隨著科技快速發展與社會包容理念日益深化,社會有必要系統性地審視現行交通服務體系,確保其能以創新、包容的視角,滿足不同能力使用者的多元出行需求。
截至2025年6月30日,當局已登記的殘障人士數量為34,279人,並且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這項數據為特區政府制定和優化相關的社會政策、無障礙設施和共融服務提供了關鍵的依據,亦突顯了關於交通無障礙、資訊無障礙和人才培育等問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無障礙環境建設,不單是指基礎設施建設無障礙、無障礙資訊的提供,還要關注殘障人士心理建設,促成實際需求和整體規劃的良性迴圈。無障礙理念的落實、無障礙設計的推廣、無障礙設施的普及,能讓社會每個人群自立、有尊嚴地參與社會、融入社會,對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公眾對殘疾人生活出行的重視有重要意義。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請問當局如何利用技術創新及優化法律以提升無障礙服務的包容性,以多元出行需求為核心開展規劃,例如設置無障礙人士專用地圖,以及參照國家做法,進行無障礙環境立法,保障殘疾人士在資訊接收方面之權利,確保其需求被全面納入社會發展的考量?
二、據當局殘疾評估登記證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本澳聽力殘疾人數為6,087人,已約佔本澳持有效殘疾評估登記證總人數的31.57%,他們對資訊無障礙需求大,但社會上並非所有資訊都有手語,他們許多時候需要視覺無障礙。請問當局如何在公共交通、社區服務人員配備和培訓、溝通設施等方面著力,系統地提升聽障人士無障礙建設之可達性?
三、具有同理心是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核心原則,請問當局會否考慮培育殘障人士無障礙領域之專業人才,為殘障人士提供交通規劃、社區無障礙運營管理及研究等崗位的職業發展機會,並將無障礙設計納入交通及社區建設專業教育課程體系,讓殘障人士發揮所長,又能促進社區無障礙環境建設之完善?

微信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