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科技發展,詐騙手法層出不窮,本澳警方雖持續升級反詐機制,如推出「反詐中心3.0」與優化「反詐程式」,然新興詐騙仍對居民財產安全構成威脅。根據司警局數據,在11月7日至11月14日中午期間,市民透過反詐程式及防詐騙查詢熱線主動提供的詐騙線索中,「假客服-短訊」高達280宗,「假冒公檢法」亦達28宗,反映特定詐騙類型仍廣泛流傳。儘管相關線索未造成實際損失,但案件數量顯示防騙宣傳與技術攔截仍需深化。以下針對現行措施提出三點質詢:
一、「反詐程式」自推出以來,總訪問量已逾9.6萬次,並透過「詐騙搜尋器」阻截逾9,000次高風險操作。 然而,近期「假客服-短訊」詐騙高發,說明程式需進一步強化主動預警功能。當局會否考慮引入人工智能分析,針對高風險訊息(如偽冒客服連結)即時向用戶推送警示?
二、「反詐中心3.0」已加入國際刑警組織「全球快速止付機制」(I-GRIP),並與香港、新加坡建立合作窗口。然而,部分詐騙鏈條(如「釣魚連結-盜取帳號」)涉及境外伺服器,AI詐騙集團多利用境外伺服器與虛擬貨幣交易,例如近期本澳及鄰近地區均出現「AI換臉勒索電郵」案例。請問當局如何透過跨境數據共享,追查深度偽造技術的源頭與資金流向?
三、儘管當局通過「防騙大使」計劃及社區宣傳提升意識,但「網戀及投資詐騙」仍時有發生,且受害者多為易輕信虛擬關係的群體,同時AI技術的「以假亂真」特性仍使部分群體(如長者、獨居者)容易受騙。請問當局如何利用「反詐中心3.0」的數據分析能力和「AI換臉換聲」案例,識別高風險人群(如長者、學生)開展精準宣傳?

微信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