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照行政長官的指示,本局對立法會2025 年 5月12日第
418/E348/VII/GPAL/2025 號函轉來,何潤生議員於 2025 年 4 月 30 日提出,行政長官辦公室於 2025 年 5 月 13 日收到之書面質詢,答覆如下:
教師乃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特區政府從法制建設和持續培訓層面大力支持教學人員的專業發展。
為支持教學人員結合校本發展需求與自身實際情況持續進修,《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以下簡稱《私框》)規定教學人員可靈活選擇專業發展途徑,涵蓋參與培訓、自主學習、開展研究與實踐等多種方式。特區政府採取多項措施鼓勵教學人員提升教研能力,包括《私框》規定取得碩士或博士學位,或曾發表重要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的教學人員,倘同時符合其他條件時可申請提前晉級。教學人員修讀具有考核元素的學位課程,可計入第二類專業發展活動時數。此外由 2023/2024 學校年度起,教學設計獎勵計劃新增“跨校教研”附設項目,進一步推動跨學科和跨校的教研風氣。
為強化校長以及學校其他中高層管理人員等學校負責人領導、指導及協調學校工作的能力,教育及青年發展局 (以下簡稱“教青局”)有針對性地為上述學校負責人,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題培訓,培訓內容涵蓋行政管理、課程與教學、輔導或訓育、人工智慧教育等多個領域。校長在就任前必須完成相關專業進修,以此確保其具備學校領導與發展的專業能力。
《非高等教育教學人員的專業發展制度》自 2024/2025 學校年度起實施,規定教青局具職權統籌專業發展活動,以加強教學人員對澳門的教育政策及教育法規的認識、配合政府政策持續更新及深化教學技能、提升各項專業能力等,並把專業發展活動劃分為核心發展活動和一般發展活動兩類。教青局將提升不同教育階段及不同教學領域的綜合應用技能和統整課程的教學能力列為專業發展活動的目標之一,並把跨學科教學、綜合應用技能教育、人工智能或科技教育等內容納入為教學人員的核心發展活動。“新入職教學人員培訓計劃”的課程於專題研習單元特別加入綜合應用技能和跨學科學習等主題。教青局已開辦與提升教師跨學科整合能力相關的培訓課程,包括“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案例分析”、“初中跨科課程設計及評鑑、教學法工作坊”、“綜合應用技能教育課程發展培訓”、“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在教學中的應用”等。
為進一步提升教學人員的教研能力,教青局支援學校構建更完善的校本教研工作體系。每所學校均需設置教學領導機關的主管人員,負責統籌和監督學校課程發展、教學、學生評核以及學術科研相關的規劃與活動。在國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助力學校建立校本教研機制,推動學科教研交流,提升教與學的效能,組織澳門與不同地區教學人員的專業交流與互訪活動;而“千名教師精英培訓計劃”則為教學人員提供了到內地學校跟崗實踐的機會,讓他們深入瞭解內地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經驗與做法,並應用於自身學校的教學實踐中。
此外,教青局與華南師範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合作成立培訓基地,分別為教學人員提供人工智能教育和科學教育的專業發展培訓。教育基金的“學校發展資助計劃”設有跨校教研先導計劃,先後資助學校承擔歷史、中文、英文、資訊科技、視覺藝術等學科的“教研基地先導學校”任務,這些學校牽頭聯動不少於兩所其他學校,通過開展跨校教研活動,對課程和基本學力要求進行深入研究與經驗交流。同時,該計劃通過資助學校聘請代課人員,在學校配合與支持下,讓教學人員暫時脫離工作崗位,參與短期脫產培訓、定期脫產培訓以及休教進修等,培訓地點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內地其他城市。
局長
龔志明
202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