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倫偉議員 :
今天想跟司長討論一些關於青年就業的問題。澳門現在正處於一個經濟轉型期,一些傳統的產業成長開始放緩,吸收勞動力的能力開始減低,即是(聘)請的人相對少了。新興的產業雖然發展比較迅速,但仍然處於成長階段,例如一些IT行業。就業的崗位有限,而且基本上對求職者的要求都比較高,所以導致現在青年面臨“職缺少,要求高”的求職困境。澳門經濟轉型和青年的能力短板,產生了雙重的“叠加效應”,導致今天很多議員都提及,青年就業市場裡面的供需短缺失衡的情況。面對這個問題,政府都責無旁貸,在施政報告裡面都提到,是優化青年政策,為青年的成長創造一些比較好的環境和條件,切實有效地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質,有力支持青年拓展職涯發展。我們看到,當局為了配合這個政策,近期都合辦了一個“科技企業專長配對會”,針對IT、AI、現代金融、科技和中醫藥,都推出了很多崗位,都很受到年青人的歡迎。
“職業規劃和教育體系之間的銜接”
問題一
這裡想問一問司長,對於未來如何持續加強他的職業規劃和教育體系之間的銜接,有什麼具體的措施?
問題二
如何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和實習制度的優化?
說到實習制度的優化,看到特區政府始終將澳門青年的就業需求放在重中之重。勞工局連續六年都同本地的企業推出“職出前程實習計劃”,主要是為大學生提供為期三個月的實習機會,通過歷練去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而且深度融合了一加四的經濟多元發展的佈局。在這方面來說,我們都看到勞工局,大部分政府部門都持續投入和不懈的努力,但是看回數據,因為我看到當初提出的時候,2020年的時候提出的崗位大概有1800個,當時報名的人數也有1600多人要進行甄選,後來得到實習的名額是720個,最後去到機構實習有560多人,那個百分比也挺高,但是看回2022年的時候,提供崗位仍然保持在1780個左右,但是報名人數已經去到900人左右,實習錄取的人數是414,最後去到企業實習是三百多人。2024年的數據,我這裡還未整齊,但看到提出的崗位大概是一千個左右。實習錄取的人數下降到219人。
“青年就業、實習、發展問題”
問題三
這裡我們看到,可能反映了實習市場出現了一個變化的情況。政府在這方面來説,需不需要作出一些調整呢?
問題四
“職出前程實習計劃”,通常是大學畢業之後提供實習機會,有些大學生跟我們説,可不可以仿效一些學士課程的做法?譬如一些社工課程,師範課程,在未畢業,在大三、大四的時候,讓他們參與一些實習,因為這樣可以令到年青人更早能夠瞭解那個行業的發展。“職出前程實習計劃”針對它的計劃成效,當局有沒有優化的措施?
問題五
司長在那個施政報告裡面都提及,會有一個五千元的補貼計劃,主要是鼓勵青年人去合作區創業、就業。除了這個計劃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誘因,譬如一些階梯式的發展、文化適應支援的政策等,可以協助青年人去到澳門以外的地方去實習或者就業呢?
“綜合職業培訓平台”、“就業結構失衡”問題
最後想講一講今次施政報告裡面提出的一個新亮點,就叫做“綜合職業培訓平台”。這個平台我覺得推出來非常合適,因為針對剛才我剛才所講的青年人就業的結構、失衡方面,其實局方也研究了有關的針對性的措施,投放資源在這方面發展的。其實國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裡面都提出了,我們要“健全因地制而發展生質生產力的體制和機制”。國內都開始重視本地的教育、職業培訓體系,加速那些職業的升級改革,強化科技措施。
問題六
當局在發展產教融合的過程中,如果針對澳門的就業結構失衡,究竟有甚麼長遠規劃部署,會否考慮澳門的勞動市場的數據呢?因為現在我們統計局都掌握了我們的就業缺口、技能需求這些趨勢,同時會否研究以一些科技的手段作為一些管理的方式,因為現在AI的算法、數據其實都可以協助到居民(資料)在各方面整理(工作)。
“衛星場過渡”問題
問題七: 衛星場的三年負限期即將屆滿,政府有沒有一些具體措施能夠保障衛星場的員工他們的就業權益等方面的?
戴建業司長︰
回答問題六:
現在傳統產業的轉型和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大家看到由“勞動密集型”,其實服務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吸收大量的就業的人口,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看到一些人口增加。所以一路轉型“資本密集型”,甚至“知識密集型”行業。這個過程中看到就業崗位,是不是真的正如大家看到的會少了呢?未必。因為有一些其他“勞動和知識密集型”的行業的出現,其實也需要一定的人手去吸收的。
至於怎樣去推動我們人力資源裡面的人員去提升他們的能力呢?就是正正我們現在準備,我們正在籌備當中“綜合職業培訓平台”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希望將所有現有的資源包括現在各個部門和社團在做的,例如經財司下面的我們有一些金融的課程,也有一些是屬於科技的培訓的課程,有一些是屬於旅遊的,有一些是會展的,這些都是屬於一些知識含量比較高的課程,都是現在做一個綜合的協調,給需要培訓的,或者是想進行培訓(居民),來提升他們競爭力的一些澳門的居民。那麼這裡我們會著力去做。
回答問題三、四:
同時你看到剛才的解釋一個是在就是實習崗位,在過去那三年,一直我們有提供的是多過最後成功進行實習的數字。稍後我會給勞工局長去做一個回應,但是我們看到趨勢就是這幾年在企業那裡,他可以直接,實習已經不需要了,或者覺得現在趕著用人手,直接進來就業。所以大家看到可能的失業數據在這方面改善是比較快,但是在實習那裡提出來的崗位是一千個,最後只有二百一十幾個,是少了。可能在企業已吸收,並認為直接就是進來做事這樣做,邊做邊學這個趨勢。
同時你提到的大三大四的課程可以給他們多一些實習機會,這方面我們會研究。怎樣和高等院校和我們的教育制度裡面去銜接呢?讓一些(學生)提前,他們畢業之前都可以能夠有這個職業就業的經驗,可以等他們畢業就已經可以立刻實踐他們的理論,去投入工作上去做事的。
回答問題五:
同時在剛才提到的,就是,五千元的大灣區就業的補貼方面,我們收集了你們的意見,首先是實行先,現在今年才是新推出的,我們在實行過程中呢,再會吸納各方的意見,進行相關的優化的。
回答問題一及二:
而青年就業結構實行方面,都是新質生產力,產(業)教(育)融合這方面,不單止是高等教育、基礎教育方面,也是需要產教融合的,所以在經財部門,包括金融,或者是科技的部門的主管,甚至是會展,總之一加四裡面的行業的主管,和領導,我們都推動他們,希望是去銜接教學,給多些資訊給年青一代,正在讀書的,無論是讀初中啊,或者是更早期,可以接受更多是未來可以從事行業的資訊。更早做好他們的生涯規劃準備,提早他們對投身市場的考慮,讓他們在選科時更早考慮,不會說去到後期,已經是高中階段的時候,(因)已經在做職業配對的階段,對於他選他自己的興趣,我們希望可以更早的啟發他們,這個就要對前景有充分的預計和遠見。
在經財部門裡面,我們都是密切留意和收集世界上各種發展的趨勢和動向的,因為有很多是整個大勢的潮流,包括現在大家知道的智能化的發展,將來會帶來什麼新的機遇呢?有什麼傳統的工種會受到挑戰,帶來新的工種,我們都是很密切留意,希望帶些信息盡早給到年青代人掌握的,當然他們的資訊也都給到,讓我們豐富,渠道也很多。但是我們是經過過濾和蒐集、評估之後,給他們一個澳門裡面機會。
陳元童局長:
回答問題三、四
剛才有提及到關於“職出前程實習計劃”的一個情況,正如剛才司長亦都有講到,在疫情之後的幾年,的確有很多青年人是不需要透過實習,已經可以直接在勞動市場找到工作,我們見到在2023或2024年,參與實習青年人大約是二百人左右,23年是213人,24年是197人參與,我們覺得職出前程是能讓個青年人認識一個行業,而且有八千元的津貼,都是一個不錯的職涯發展的第一步。我們接下來今年也會在六月推出新一輪的“職出前程實習計劃”,我們也希望透過一些不同的社會團體、青年團體一起去推動,希望我們可以多給不同的青年朋友參與這個計劃。而這個計劃我們過去也有逐步的優化,包括我們由最早的休閒企業,拓展到現時公用事業、電訊、航空、科技企業等等。我們未來也希望繼續聆聽社會上一些不同的聲音,製造一個比較好的環境給青年人,他們進入職場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學習的機會。
(追問)林倫偉議員 :
經財範疇裡面主要就是關於一些人員配對,職業配對方面。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都明白學生去建立他的職業規劃是要及早的,經財範疇和社民範疇其實都是同一個政府裡面的不同部門,其實都希望跨司當方面有一個比較統一或合作的情況,為青少年做更好的職業規劃。
另外,關於“綜合職業培訓平台”,資訊科技業界覺得可以多投放一些資訊科技的手段。在我們在一戶通裡面,可以查到一些空缺或職位,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在這個平台裡面,多擺一些資訊和算法,有助自動化處理。譬如澳門的勞動市場的數據,有一些失業人口、就業缺口、技能需求等(數據)預先投入,然後再放一些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資訊,以及一些企業招募需求這些資訊,建立一個動態更新的資料庫。通過AI的演算法分析,可以為求職者提供個人化的技能提升建議,另外一方面又可以為企業自動推送一些配對人才。這些將來可以在這個系統裡面參考研究。
(追問回覆)戴建業司長︰
林倫偉議員多次強調“職涯規劃”的重要性,特區政府非常認同,而且在這方面,不單是經財司,我們會跨司協調推進這個工作,因為涉及到學生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整套制度在商業上如何互相互動,將這些資訊更好地帶給我們年青一代的人掌握,讓他們及早做好決定。這裡我們要加強協調。
“綜合職業培訓平台”方面提議,我們會在一戶通用好這些電子科技,首先自己做好系統整合,將所有資源都整合後,亦同步考慮接入政府一戶通,這是答件中的其中一個考慮,多謝您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