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特區正面臨重大挑戰,這些挑戰對本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均帶來沉重打擊。造成這一局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經濟模式過度依賴低薪酬的非本地僱員和低附加值工作。這不僅限制了居民的消費力,也損害了澳門的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潛力。
低薪酬會削弱僱員的購買力,影響內部市場。當大量的勞動人口所收取的薪酬無法滿足生活開銷時,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就會下降。這種情況可導致經濟放緩,阻礙發展新業務並抑制投資。此外,低薪酬還會令社會不平等現象加劇,造成能夠在經濟上有所提升的人與仍處於不穩定就業的人之間的分化。這種差距可能會導致社會矛盾和民怨,削弱社會凝聚力和公民參與。
另外,低附加值工作,尤其是在創新性低、技能要求不高的行業的低附加值工作,無法促進僱員能力的發展和職業成長。而且,由於缺乏培訓與發展機會,亦導致僱員無法應對現代市場的挑戰,從而令到低生產力周期不斷持續。
我們接待市民的辦事處經常收到很多年青人的意見(其中不少是大學畢業生),對目前就業市場的情況表示擔憂。
自特區成立以來所一直推行的就業政策,造成了低附加值、低薪職位的產生。這些職位的薪酬多年來一直受到通脹的影響,更因非本地僱員數量增加而備受壓榨,因後者是以更低的薪酬、較少的勞動及社會權利被聘用。
然而,由於特區所處的全球經濟體系對專業化和先進科技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有必要培養能應對日益嚴苛和競爭激烈的現實世界所帶來的挑戰的專業人才,同時,亦要避免本地人才外流。為此,必須對教育和技能訓練作投資,透過個性化計劃,讓年青人掌握相關技能和資格,以滿足各種技術產業的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差距的不斷擴大、低薪工作的日益增多,許多家庭難以支付每月開銷,對他們的生活質素造成負面影響。就業和住房危機加劇,尤其影響年青人;同時,公共醫療無法充分滿足居民和數百萬遊客的需求。弱勢羣體被迫遷往生活成本較低的鄰近地區,令到他們的各種機會也隨之減少。此外,不少年青人因難以在特區租屋或置業,只能與父母同住。
根據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提供的資料,2021 年 7 月至 2024 年 7 月,共資助 189 個與數字科技相關的項目,資助金額約為 2.5 億澳門元。該基金還指出,部分較成熟的科研成果已進入應用或轉化,然而,這些應用是在何處進行,以及獲批的項目對創造新的高附加值工作職位方面有何實際效益則不得而知。
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強調,數字科技是多種前沿技術融合創新後形成的一體化科技生態,涵括了如計算機科學、網絡通信、軟件開發、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及物聯網等不同範疇。
該基金亦表示,深合區計劃制定《元宇宙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及《促進元宇宙產業發展若干措施》。
因此,顯然在不久的將來,工作將具有更大自主性,要求更少的重複性例行工作、更強化的技術使用、更少的體力勞動和更多的社會及智力工作。勞動市場對技能的要求將不斷改變,要求僱員培養新技能以滿足新需求。
未來十年,特區所面對的主要挑戰包括低結婚率、低出生率,以及勞動人口老化。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勞動力的供應,也會影響澳門的經濟和社會動力。澳門大部分市民均認為,極低的薪酬和低附加值工作並不利於特區的發展和進步,亦會帶來長遠影響,包括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停滯不前和失去競爭力的風險。因此,為確保澳門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政府必須落實提高工作薪酬和質量的策略,加大對教育、培訓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投資,以建立一個更公平、更具競爭力和更具韌性的社會。基此,本人提出以下問題,並要求適時給予清楚、準確、連貫和完整的回覆:
- 元宇宙的應用在上述科技領域創造高附加值工作方面有何實際成效?政府將採取哪些具體有效措施,防止計算機科學及科技領域的人才及具相關專業領域知識的人才的流失?將採取哪些策略吸引具專業知識的人才來澳,以及吸引目前在外地的本地人才回流?
- 政府將如何應對勞動市場轉變和新技術引入所帶來的挑戰?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將實施哪些計劃,以確保勞動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將採取哪些措施來減少教育和職業培訓方面的不平等?
- 政府將如何解決基本素養和功能性素養的差距、年齡障礙和獲取現代技術的問題?將採取哪些策略來幫助年青人持續更新數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