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受超強颱風「摩羯」影響,本澳於9月5日晚上10點發出八號風 球警告訊號,並於翌日下午2點改發三號風球。按勞工局「颱風及突發公 共事件下之工作指引」,八號或以上颱風信號或行政當局命令在距工作 時間結束前 3小時或以上取消,安排僱員在八號或以上颱風信號或行政當 局命令取消後1小時30分鐘內上班,故在改發三號風球後居民出現大 量公交通勤的需求。然而,作為未來「輕軌為主、巴士為輔」的公共交 通主軸,輕軌於當日八號風球取消後2小時方恢復通車,與巴士即時復運 的情況存在明顯落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按輕軌公司資訊,澳門輕軌系統的設施絕大部分暴露於戶外空曠環 境,在颱風天氣下容易受外來物件損壞,且當本澳由“八號”正式下調 為“三號”颱風信號時,方會派出工作人員開展系統和設備的檢查工作, 尤其必須安排工程車輛沿線巡視行車軌道,確保全線軌道沒有障礙物; 而在沒有破壞的情況下,氹仔線全線檢查至少亦需兩小時。另一方面, 據交通局的「發出8號或以上熱帶氣旋信號/橙色或以上風暴潮警告陸路 公共交通服務採取之措施及安排」,亦指出一般情況下,澳門發出8號熱 帶氣旋信號前約1小時發出尾班車,以及在改為發出三號熱帶氣旋信號後 約2小時發出首班列車。
公共運輸系統首重乘客安全固然重要和值得理解。然而,過去輕軌 公司曾就懸掛八號或以上風球後的復運聯合交通部門進行模擬演練,並 指出一般檢查工序及情況下,列車服務將會在改掛三號風球後半小時重開 。在輕軌公司與交通部門已針對有關情況進行演練之下,惟復運時間 出現明顯差異,相關復運時間的釐定,以及模擬演練與上述操作情況之 間的差異,期望向公眾透露。
另外,參考與本澳輕軌採取同款系統及設計的日本百合海鷗線,兩者設施同樣絕大部分暴露於戶外空曠環境;然而,參考相關運作資訊, 在遭遇颱風等異常天氣下,當風速達到25m/秒以上,判斷列車繼續運行 會發生危險時,列車方在最近車站進行臨時停靠,並在風速減弱後復 運,本澳與外地相關線路的條件有何差異,相關營運經驗又能否為本 澳借鑒,期望當局解釋。最後,現時本澳輕軌主要由氹仔線及媽閣站組 成,全長12.5公里,若隨著未來石排灣線、橫琴線、東線,乃至西線的 建成和開通,2小時的檢查時間是否足以覆蓋整個軌道系統,抑或需要更 長時間,輕軌又是否有優化軌道安全檢查的措施,以加快復運速度,值 得當局重視。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 過去輕軌與交通局開展模擬演練,表示列車服務一般情況下將會在改 掛三號風球後半小時重開。惟當局於2024年5月發出的安排資訊,指出輕 軌一般情況下在澳門改為發出三號熱帶氣旋信號後約2小時發出首班列車。 對此,請問模擬演練及實際操作情況之間有何差異?現時復運時間的釐 定理據為何?
- 按現時檢查輕軌氹仔線及媽閣站至少需時2小時,請問隨著石排灣線、 橫琴線等線段的開通,相關檢查的時間會否延長?若會,輕軌系統將有 何優化軌道檢查的手段措施,如增設專門的監察儀器,以加快復運速度?
- 參考與本澳輕軌採取同款系統及設計的日本百合海鷗線,其在遭遇颱 風等異常天氣下,只根據風速要求判斷服務的臨時停靠和復運,請問本 澳與外地企業的營運條件有何差異?其經驗又有否值得本澳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