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航業對本澳實踐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至關重要。立法會議員施家倫指出,新修訂的《民航活動法》將於明年二月生效,為本澳民航業帶來革新契機。面對鄰近地區的強大競爭力及本澳市場規模較小的固有短板,他促請當局盡快公佈長遠的民航發展策略,以助力落實“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施家倫建議,當局應加強與大灣區機場的協同合作,例如與灣區的機場和碼頭合作實現“行李直掛”服務,為日後開拓葡萄牙及其他葡語國家的直航航線,提供可持續的市場支撐。此外,他建議制訂民航人才發展規劃,加速培養飛行員、飛機維修工程師等關鍵崗位的人才梯隊,以應對本澳民航業人才短缺和流失的問題。
施家倫表示,為落實“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並鞏固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構建一個多元且具國際競爭力的航空網絡,是支撐本澳旅遊、會展商貿等產業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然而,本澳民航業在發展的同時,亦面臨不少突出問題。首先是外部競爭激烈,鄰近的香港及廣州國際機場,憑藉其成熟的市場規模、運營模式和航線網絡,擁有顯著優勢。相較之下,本澳在航線客流量、市場需求及機場設施佈局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在區域航空競爭中長期處於較為被動的位置。
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至今卻仍未有直飛葡萄牙及其他葡語系國家的客運航線,削弱中葡平台的便捷性與吸引力。社會對此高度關切,期望能盡快開通直飛葡萄牙的航線,從軟硬體上強化中葡平台的樞紐功能。
此外,由於本澳民航業起步較晚,專業人才儲備不足。飛行員、飛機維修工程師、空中交通管制員等專業技術崗位,本地人才儲備不足且流失問題日益凸顯,已成為制約行業長遠發展的瓶頸。
施家倫認為,目前大灣區內地城市均無直飛葡萄牙的客運航線,為澳門提供填補市場空白的機會,建議澳門可藉此加強與灣區機場的協同功能,例如透過“空海聯運”模式,與灣區的機場及碼頭實現行李直掛與無縫接駁,使澳門成為大灣區前往葡萄牙的唯一直航口岸。此舉不僅能將灣區龐大的客源引導至本澳,化解市場規模小的劣勢,也能為開闢更多新航點和增加航班密度創造條件。
距離新《民航活動法》生效不足半年,施家倫期望當局能盡快做好前瞻佈局和政策引導,善用大灣區的輻射效應,吸引更多客源以拓展本澳民航市場,填補關鍵航線的長期空白,以及重視本地人才培養,為本澳民航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