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新聞報訊】粵港澳大灣區「水上互聯」迎來關鍵佈局,澳門遊艇北上政策的推進,不僅打通了三地海上互聯互通的「最後一海里」,更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遊艇自由行」鋪平了道路。作為深耕跨境出行服務領域的從業者,我們見證著這項政策為灣區海洋經濟帶來的生機與潛力,更期盼政策在實踐中持續優化,破解現實梗阻,讓跨境遊艇往來真正實現「來得順、停得下、走得通、玩得好」。
遊艇北上的政策初心,在於破解產業痛點、釋放融合潛能。港澳地區遊艇保有量已超1.5萬艘,但本地維保面臨成本高、週期長、技術不足等難題,多數豪華遊艇需遠赴新加坡或歐洲維修,不僅耗時數月,費用更是內地同類服務的2-3倍。與此同時,珠海金灣平沙遊艇產業園作為內地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遊艇製造基地,聚集33家遊艇企業,其中10餘家具備專業維保資質,3小時航程即可為港澳遊艇提供高效服務。據測算,若港澳30%的遊艇前往金灣維保,將為當地新增年營收6-27億元,帶動零部件銷售、技術培訓等上下游產業發展,更能助力三地打造「一程多站」串島遊模式,推動橫琴國際休閒旅遊島建設,形成「製造+服務+消費」的完整產業格局,為灣區海洋經濟注入千億級發展動能。

然而,在政策落地過程中,諸多現實梗阻制約著「遊艇自由行」的全面實現,其中手續繁瑣與重複查驗問題尤為突出。目前,港澳遊艇北上需辦理船舶所有權證、國籍證、臨時入境證等數十項文件,僅臨時船舶國籍證書辦理就需耗時7-15個工作日,且年有效期內每次入境仍需重複審核。更為關鍵的是,海關、海事、邊檢等部門間檢驗標準不統一,存在重複查驗現象,一艘遊艇入境平均需經過3-4次檢查,不僅導致通關時間延長至2-3小時,還造成人力物力資源浪費,據業內估算,每年因重複查驗產生的額外成本超千萬元,嚴重影響船東北上積極性。此外,此前動輒百萬元計的關稅擔保金,也讓眾多中小船東望而卻步。
對此,我們強烈期盼澳門方面進一步簡化遊艇出行手續,推動三地監管體系對接升級。建議借鑒粵港澳遊艇自由行徵求意見稿中的創新舉措,加快落實「兩套牌」管理模式與「免擔保」政策,將臨時國籍證書辦理時限壓縮至3個工作日內,並實現一次審核、全年有效。同時,亟需建立三地統一的檢驗標準與數據共享平台,整合海關、海事、邊檢等部門查驗流程,推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大幅提升通關效率。此外,應加快推動港澳遊艇駕駛人員資歷互認,免去換領內地證書的繁瑣流程,並持續完善碼頭設施與應急救援體系,為遊艇北上提供全方位保障。
澳門遊艇北上是灣區互聯互通的重要探索,既承載著產業融合的機遇,也面臨著現實挑戰。我們堅信,只要三地堅持以民為本、以業為基,持續優化政策流程、打破體制壁壘,就能逐步解決當前的痛點難題。期待這項政策能不斷升級加碼,最終實現三地遊艇自由往來,讓「遊艇自由行」成為串聯粵港澳民生福祉、推動區域深度融合的堅實橋梁,為灣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書寫嶄新篇章!

微信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