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剛過去的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政府仍然未公佈第二個百億中有關向居民發放的普惠措施的細節。疫情持續超過兩年半,本澳經濟早已受到極大衝擊,加上6.18疫情嚴重影響社會正常運作,可謂元氣大傷;政府除了口頭承諾,更有必要急民所急,盡快落實第二階段的普惠措施,向居民發放抗疫援助金。
令人擔憂的還有嚴峻的失業問題,本地失業居民已增至1.39萬人,目前在勞工局登記的職位空缺僅有4,800多個,而即使居民願意去嘗試,但有意見反映寄出大量求職信後就音訊全無;也有部分職位的薪酬待遇遠低於市場水平,卻設有高門檻的入職要求,根本毫不合理;甚至有求職者反映,曾遇僱主明言並無打算聘用,只為配合勞工局而招聘,政府是否掌握有關狀況?是否有跟進配對後的實際入職情況?如何監察疑似假招工問題?
無可否認,未能配對就業的原因眾多,除了薪酬待遇合理性,僱員技能和經驗是否符合崗位需要,以及僱主拒絕聘用之外,也有本地人自身的職業選擇。但必須強調,本澳不會只有基層工資較低的職位正在招聘,卻往往無法體現本地人優先就業。為此,本人在日前的答問大會中,希望行政長官能夠向社會更詳盡介紹政府有關促進本地人就業和發展的目標和措施,只可惜除了稍有說明金融業的狀況,其餘問題並無直接回應。令人質疑,政府對於培養本地人才以適應未來經濟是否真正足夠重視?為何始終不肯向社會詳細說明?
人才發展委員會制訂的不同行業報告顯示,各行業中不同職級和工種都有一定人資需求,亦有適合本地僱員的崗位,例如博企、金融業、飲食業、酒店零售等,以至公共工程、政府外判服務、核酸檢測等防疫工作範疇的職位;然而,即使具條件、有能力和經驗的僱員,都難以真正獲得入職機會發揮所長,政府卻沒有認真跟進處理問題。本人再次促請當局做好本澳職位供應需求的分析,透過舉辦招聘會加強職業配對同時,必須有機制監察企業聘用本地人狀況,防範假招工的問題,更應對具規模的大型企業及重點行業等設定聘用和培養本地人員指標或比例,以及制訂培養本地人方案和目標,促請中高層管理本地化,紓緩失業問題及促進居民的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