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澳門就業市場正面臨結構性挑戰。7月至9月雖然總體失業率維持在1.8%,但本地居民失業率達2.4%,期內尋找第一份工作的新增勞動力佔失業居民 18.3%。與此同時,外地僱員數目超過二十萬。這些數據反映,我們在就業質量與機會分配上,存在深層次矛盾。
不少年輕人難以在專業領域發展,中年居民轉職和再就業也面臨困難。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居民生計,更關乎社會長遠穩定與人才培養。為此,政府必須推動「外僱削減」與「本地人就業保障」雙軌並行,實現就業市場的公平與可持續發展。
首先,現狀與問題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中高端職位晉升通道不暢。雖然庄荷職位已全面本地化,但中層管理職位的外僱比例仍然偏高。部分企業以“缺乏合適本地人才”為由,延緩執行本地化目標,壓縮了本地僱員的晉升空間。
二、行業就業穩定性不足。零售業和建築業的失業情況較為突出,中年僱員再就業難度大。同時,畢業生尋找第一份工作的困難也有所增加。
三、外僱配額管理有待優化。現行削減方案推進緩慢,企業執行意願不足,政府缺乏有效約束機制。
為此,我提出以下六項具體建議:
一、設立中高端職位本地化時間表及路線圖。要求大型企業按行業制定管理職位本地化比例及階段性時間表,並對未達標企業實施配額削減或稅務調節。
二、強化外僱配額與本地僱員晉升成效的聯動機制。將配額審批與本地僱員晉升成效掛鈎,形成「獎優罰劣」的政策導向。
三、公共項目帶頭示範。在公共判給項目中,強制規定中高層管理及技術崗位的本地僱員比例,並將此作為項目評審的核心指標。
四、建立專業外僱退場及接班人培養機制。要求大型企業提交中高端職位本地接班人計劃,通過「帶教培訓」、「崗位見習」等方式,實現無縫銜接。
五、擴大帶津培訓與在職提升計劃。加強職業培訓與中高端職位需求的對接,為參與培訓的僱員提供就業獎勵,對積極開展內部晉升培訓的企業給予稅務優惠。
六、設立青年專業實習及資格認證基金。資助本地青年在現代金融、高新科技等領域考取國際專業資格,提升競爭力。
主席、各位同事,就業是民生之本,更是社會穩定的基石。面對當前挑戰,政府必須以更大魄力,推動外僱政策從「總量控制」轉向「結構優化」,讓年輕人看得到未來,讓中年人穩得住生計,讓經濟發展成果真正受惠於民。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澳門。

微信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