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25年3月至5月本地居民失業率2.5%。當中,社會最關注青年或中高齡就業困難、本地人只能做兼職短工而外僱做長工,以及縮減大企外僱額及落實優先聘用本地人等問題。
首先,法律規定本地人優先就業,但本人接獲來自不同行業的居民反映,入職後實際工作內容和見工時所宣稱的條件不相符,又或僱主有不合理的工作要求,例如要求員工從事完全不同的另一工種的工作,然後指員工“做得差"、“唔識做",令本地人無法入職或難以穩定就業;甚至懷疑有僱主招聘本地時薪員工,收集資料以申請外僱,導致本地人只能做“短工”、收入極少,變相成為外僱的替補;類似不規則情況,當局必須加強主動抽查和作出監管,包括在就業配對後跟進入職和工作實況,防範假招聘本地人的情況,保障本地人就業和合理待遇。
此外,目前本澳的外僱達18萬3千多人,專業外僱亦有近6千人;在政府再次承諾職業司機、莊荷和監場主任不得輸入外僱的原則下,本人促請當局更主動做好各行業的外僱監管工作、落實外僱退場機制和打擊違規情況。例如,早前政府表示金融業年內將釋出200個職缺予本地青年;然而,金融業及其他文職聘有不少外僱,單是金融業有逾900名外僱,當局應進一步減少有關行業外僱額。同時,應將外僱退場機制擴展至其他合適的行業和職位,進一步針對大型企業、博企,以及技術型和文職崗位,設定聘用本地人的最低比例,主動減少大企的外僱額,騰出更多職位予本地人。在要求博企中高層管理人員不低於85%由本地人擔任的同時,要求其他大企加強培育本地人才和實現管理層本地化的目標。
青年就業方面,今年第一季合共有800名青年求職者尋找第一份工作,16及24歲的青年的失業率為4.9%。不少應屆畢業生反映,在投遞履歷後長時間得不到回覆,感到焦慮與無助;針對青年因缺乏工作經驗等原因搵工困難,當局應持續強化青年實習計劃的就業導向,要求企業為青年提供入職機會。
此外,建議當局整合政校企合作的機制和資源,建立“一站式青年職涯支援平台”,提供職涯諮詢、就業輔導與實習機會;針對近年《就業輔助及培訓規章》批出數字較少,期望當局利用好有關津貼資源,完善資助和支援青年就業和向上流動,擴大協助就業困難人士投入勞動市場的成效。
面對當前的經濟與就業新形勢,政府必須帶領企業、教育機構及社團等各界共同努力,透過落實本地人優先就業、嚴格管理外僱及有序退場、打擊黑工或不規則行為等,以解決眼前的結構性就業問題,並促進本地人發展和人才儲備,整體提高本澳居民的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