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新技術產業是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的關鍵組成部分。據資料顯示,2023年在科研方面,本澳的科研成果產出在大灣區城市中位居第四,僅次於廣州、深圳及香港,擁有珠江西岸領先的學術科研基礎,當中包括十所高等院校以及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的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通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引導科研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進一步提升高校的創新能力。目前特區政府正切實圍繞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高質量建設澳門教育體系,加強推動產學研發展,打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2025年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也提到,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和澳門發展所需,爭取國家支持在澳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打造開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鏈條”公共轉化平台,逐步將其建設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雙中心”。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在技術轉移轉化方面,請問有關當局未來會否探索高校科技成果在企業、社團等先免費試用、後付費轉化的新模式?
二、請問有關當局,未來會否鼓勵有條件的高校開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相關課程,開展技術轉移專業學歷教育,大力培育具有專業化、複合型知識背景、高水準成果轉化服務能力的技術經理人、技術經紀人,壯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人員隊伍,加強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專業化的能力?
三、高校的科研成果往往代表著學科領域的前沿水準,有助於推動知識體系不斷革新。請問有關當局如何讓高教成果轉化對高等教育課程設置起到反哺作用,將這些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能夠及時更新課程內容,使學生接觸到最新的知識和技術?並且會否根據成果轉化的實際需求,對課程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增加實踐課程、跨學科課程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