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粵港澳將合辦2025年第15屆全國運動會,早前行政長官表示特區政府將與粵港緊密合作,嚴格遵照“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共同組織好下屆全運會。為配合中央的要求,粵港澳三地都不會就全運會建新的設施。然而,本澳不少體育場地已建多年,難以滿足舉辦大型運動會的要求。政府應藉著全運會的契機,適當更新原有的體育場地,推動澳門體育的整體發展。
除了體育場地更新問題外,場地不足的問題亦一直為人詬病。為全面掌握澳門體育場地設施的現狀,同時為未來的體育場地建設提供目標和發展方向,體育局曾於2017年委託了澳門大學對全澳體育場地進行調查。調查顯示,本澳體育場地總面積自2011年至2017年間,增加了92,714.39平方米,增長率為11.87%,此期間人口增長為93,434人,增長率為16.76%,由於人口增長速度比體育場地總面積增長速度明顯為快,故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實為減少了0.06平方米。有關調查計劃每5年進行一次,故此,今年將計劃開展新一輪的調查。雖然當時就提出了多項改善對策的建議,但近年體育場地的增加有限,令人質疑當局未有積極改善。去年12月社文司歐陽瑜司長於立法會中亦坦言“本澳人口密度較高,按人均面積而言,運動場地的確仍未足夠,期望未來可以有更多體育場地予居民使用。”
既然知道問題所在,為何長時間解決不了?很大的原因在跨部門的協調及相關部門未有積極跟進有關。例如過去兩年社會上一直關注原狗場用地的使用,雖然已確定了體育用途,但對場地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拖延。當中涉及工務部門的土地規劃、體育局對場地的規劃和設計、市政署對「市民運動公園」的構思設計和評估工作。跨司跨部門的協助時間長,步調不一令這個大型的運動場地一直得不到合理的運用。有關的例子在澳門各個體育場的規劃、建設和使用中經常發生。未來A區有多個體育場地的規劃建設,當局應正視問題,避免問題一再發生。
為此,林倫偉提出以下質詢:
一、針對「2017澳門體育場地調查」,體育局已將調查所得的科學數據分析及建議送交相關城市規劃部門作硏究考慮,期望可為本澳未來爭取更多體育運動空間。就調查提出多項改善對策的建議,當局是否有落實?如何總結過去幾年的工作?當局能否提升本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
二、現時體育局、市政署及教青局都分別掌握不同的體育場地資源,但不同部門之間缺乏協調,令市民在場地的使用上帶來不便,亦未能善用資源。請問政府會否加強不同部門的協調工作,為市民提供便利?跨司跨部門間如何做協調,規劃和建設更多體育場地?
三、特區政府已完成編製《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亦已經生效。當局會否根據總規的規劃方向,制定時間表落實體育場地的規劃、建設和更新,特別是原狗場用地及A區的體育用地,讓市民能盡早使用有關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