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議員之聲 議員之聲|施家倫建議優化“持續進修計劃”

議員之聲|施家倫建議優化“持續進修計劃”

近年,本澳新興產業如現代金融、高新科技等逐漸崛起,為本地的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對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立法議員施家倫表示,為確保“計劃”與經濟發展緊密對接,鼓勵居民就業轉型,建議當局考慮結合四大產業的人才需求發展,制訂初、中、高階段的課程補貼,根據不同的進修項目類型和等級設置差異化的資助標準,設立“持續進修計劃帳戶”,讓居民可以通過“進修帳戶”中累積的資助金額來支付學費,從而減輕經濟負擔,提升進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目前“計劃”在內地的資助範圍僅限於高校課程,期望將粵港澳大灣區的課程報讀、證照考試和本地執業資格證照考試納入“計劃”,以滿足本地居民的培訓需求,促進本地區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施家倫表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下稱“計劃”)自推出至今,每年度為居民提供每期6,000元的資助金額,從“提升居民個人素養和技能”到現時的“鼓勵進修或考取認證配合經濟產業多元發展及營造學習型社會”,配合多元產業發展更新資助清單,涵蓋超過800項獲國際及國家認可的職業認證考試,可見當局對“計劃”的不斷完善和深化,也說明當局對居民進修和產業發展的重視。

可以看到,“計劃”經持續拓展,對居民提升個人素養和技能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仍存在局限性,包括多年來資助金額維持在6,000元不變,且在期限內未使用的資助會被取消,不少居民因各種原因未能受益,都期望當局能考慮設立“持續進修計劃帳戶”,以便能夠將未使用的資助金額累積起來,更靈活地用於未來更高質量、更高成本的進修課程,藉此鼓勵居民更加積極地參與進修活動,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與此同時,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且呈現出多樣化和高層次化的特點,結合實情,當局可在“計劃”中結合四大產業的人才需求,制訂出初、中、高階段的課程補貼政策,給予差異化的資助標準。

此外,“計劃”在內地的適用範圍僅限於高等院校所開辦的高等教育或持續教育課程,而一些與大灣區特色產業緊密結合的實用型職業培訓課程,如跨境電商、文化創意、網絡安全等,並未納入資助範圍,從而限制了澳門居民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建議當局將大灣區更多課程納入“計劃”,以滿足居民對進修和考取相關證照的需求。
近年,本澳新興產業如現代金融、高新科技等逐漸崛起,為本地的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對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要求。立法議員施家倫表示,為確保“計劃”與經濟發展緊密對接,鼓勵居民就業轉型,建議當局考慮結合四大產業的人才需求發展,制訂初、中、高階段的課程補貼,根據不同的進修項目類型和等級設置差異化的資助標準,設立“持續進修計劃帳戶”,讓居民可以通過“進修帳戶”中累積的資助金額來支付學費,從而減輕經濟負擔,提升進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目前“計劃”在內地的資助範圍僅限於高校課程,期望將粵港澳大灣區的課程報讀、證照考試和本地執業資格證照考試納入“計劃”,以滿足本地居民的培訓需求,促進本地區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施家倫表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下稱“計劃”)自推出至今,每年度為居民提供每期6,000元的資助金額,從“提升居民個人素養和技能”到現時的“鼓勵進修或考取認證配合經濟產業多元發展及營造學習型社會”,配合多元產業發展更新資助清單,涵蓋超過800項獲國際及國家認可的職業認證考試,可見當局對“計劃”的不斷完善和深化,也說明當局對居民進修和產業發展的重視。

可以看到,“計劃”經持續拓展,對居民提升個人素養和技能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但仍存在局限性,包括多年來資助金額維持在6,000元不變,且在期限內未使用的資助會被取消,不少居民因各種原因未能受益,都期望當局能考慮設立“持續進修計劃帳戶”,以便能夠將未使用的資助金額累積起來,更靈活地用於未來更高質量、更高成本的進修課程,藉此鼓勵居民更加積極地參與進修活動,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與此同時,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且呈現出多樣化和高層次化的特點,結合實情,當局可在“計劃”中結合四大產業的人才需求,制訂出初、中、高階段的課程補貼政策,給予差異化的資助標準。

此外,“計劃”在內地的適用範圍僅限於高等院校所開辦的高等教育或持續教育課程,而一些與大灣區特色產業緊密結合的實用型職業培訓課程,如跨境電商、文化創意、網絡安全等,並未納入資助範圍,從而限制了澳門居民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資源,建議當局將大灣區更多課程納入“計劃”,以滿足居民對進修和考取相關證照的需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