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議員李良汪指出,亞馬喇前地位處澳門交通網絡核心,匯聚多條主要幹道與公共交通樞紐,日均人流密集,承載着城市重要的流通功能。該區域分為地面及地下空間兩部分,地面設有公共巴士轉乘區、行車道及開放式公共空間;地下空間則整合了行車道、行人隧道、公共停車場及原規劃的商業區。為回應社會需求,特區政府於二OO八年將商業區改建為電單車停車場,惟相關空間至今仍處於閒置狀態,反映規劃與實際需求存在落差。
李良汪稱,當局曾計劃將部分巴士路線調整至改建為電單車停車場的空間,藉此優化地面交通壓力。然而,二O二一年一場暴雨導致地下停車場水浸,尤其地庫二層有部分私家車被浸,當局因而決定重新評估水浸風險,並檢視相關風險對改建巴士站的潛在影響,最終導致計劃擱置。社會對於如何重新利用該空間持續提出不同意見,惟特區政府一直沒有進一步規劃。他認為,特區政府在收集相關意見後應積極作出分析及跟進處理,尤其針對水浸問題研究根本性解決方案,以突破現有困境,實現公共資源的再利用。
此外,金蓮花廣場前行人隧道作為連接金蓮花廣場及蒙地卡羅前地的通道,日常有不少市民及遊客通行,具備商業或文旅潛力。然而,隧道內多個舖位長期空置,未能發揮應有功能。有意見指出,可參考南灣‧雅文湖畔的文創空間活化計劃,通過引入文創產業鏈,打造融合藝術展演、文創市集的複合式空間,使空置舖位轉型為推動文化經濟的新載體,從而實現社區活化與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
他強調,本澳土地資源緊絀,每一寸空間的閒置,不僅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實質損耗,更會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特區政府須正視有關問題,並制定符合社會發展的公共空間使用規劃,將閒置資源轉化為推動城市發展的資產。
他質詢特區政府有否積極研究解決亞馬喇前地地下空間水浸問題的方案?有否持續收集社會對地下空間重新利用的意見,並積極作出分析與跟進處理,以制定更符合社會發展的空間利用規劃?未來,會否在該地下空間增加交通、商業或文化等元素,以提升空間使用效益?
就金蓮花廣場前行人隧道內多個舖位長期空置,質詢特區政府會否善用上址空間資源,並參考南灣‧雅文湖畔的活化經驗,透過公開招租等方式活化空置舖位,以實現閒置資源有效轉化與利用?此外,特區政府是否掌握其他閒置的公共空間的情況,並制定相應的活化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