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更好促進市民健康,當局近期推出的《健康澳門藍圖》框架,訂立了至2030年本澳20項具體目標和52項評估指標,在精神健康評估指標方面,《藍圖》提出的目標包括加強精神衛生的有效領導和管理、實施精神衛生促進和預防戰略、在以社區為基礎的環境中提供全面、綜合和符合需求的精神衛生與社會照護服務。
近年本澳有關心理健康問題受到關注,社會對如何對症下藥,有效減低自殺率方面的聲音尤為顯著。對有關防治工作方面,當局近年透過四級聯防機制,縮短轉介輪候時間、識別輕症人士、擴充學校心理輔導員隊伍、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培訓、與社福機構建立聯繫等,未來亦計劃與大型企業合作加強心理輔導培訓,工作繁多。
然而,本澳仍有不少工作需要加強,例如檢視精神衛生委員會的組成,增加委任有關精神衛生方面的公共衛生專家或心理學家等,支持委員會提出加強預防戰略和精神衛生服務評估和規劃。參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世衛組織《2013-2030年精神衛生綜合行動計畫》有關精神衛生的具體目標,引入對降低自殺率的指標;同時,統一整合衛生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司法警察局的有關個案的數據,更多分析涉及原因、職業、年齡層等資訊,在不同年齡層當中加強心理教育和強化預防機制。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為更好落實《藍圖》當中精神健康相關目標,包括有效領導和管理、實施精神衛生促進和預防戰略等,當中精神衛生委員會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局會否優化現有組成,例如增加臨床心理專業的人士、精神健康領域的公共衛生專家等,更有利於從預防戰略、服務評估和規劃等方面開展工作?會否響應世衛組織《2013-2030年精神衛生綜合行動計畫》,將減低自殺率納入《藍圖》的工作目標和指標當中,並整合數據和分析原因,強化預防機制?
二、在持續加強大眾對精神衛生領域方面的認知方面,目前學生輔導員發揮的功能及工作較為重要,當局能否透過增加對學生輔導員的支援,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正規課程當中?對當局如何加強不同社團、服務機構、衛生中心及社區精神科服務隊之間的聯繫,為社區隱性個案或心理亞健康人群進行有效轉介,以對其提供適切支援服務?
三、專業人員梯隊建設方面,本澳較缺少精神科專科護士,隨著人們對精神健康的重視,當局會否考慮增加精神科專科護士的人員編制並加強培訓工作?
澳區政府衛生局關於立法會李靜儀議員書面質詢的答覆如下:
遵照行政長官指示,經徵詢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之意見,本人對立法會 2024 年 8 月 7 日第 848/E644/VII/GPAL/2024 號公函轉來李靜儀議員於 2024年 7月 26日提出,行政長官辦公室於 2024年 8月 8日收到的書面質詢,回覆如下:
特區政府透過有效的跨部門協作機制,由衛生局、社會工作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簡稱“教青局”),以及社區機構保持溝通和合作,貫徹落實 “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聯合機制。衛生局持續優化社區機構、衛生中心、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的服務聯動。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與衛生中心和社區機構建立緊急聯繫和轉診機制,而精神科專科醫生亦在急診部提供 24 小時服務;此外,已於八間衛生中心設立心理保健門診,並進一步強化醫院和衛生中心的協作,賦能衛生中心協助跟進受情緒困擾的人士,為衛生中心醫生提供專業培訓、安排醫生作為項目專員和派出精神科專科醫生強化會診指導,將精神健康融入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內。同時,加大受資助機構的心理諮詢服務名額,成立社區精神科服務隊,為潛隱風險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提供外展服務。透過現行的聯合機制,已進一步提高精神心理服務的可及性,擴大社會支援網絡,為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作適時轉介及支援。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衛生局根據《“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性組織所制訂的全球戰略和行動框架,結合本澳的實際情況,制訂了《健康澳門藍圖》,其中有關精神健康方面訂定 3個具體目標和 6個評估指標,從政策、環境及行為層面提升本澳居民的精神健康水平。在健康政策層面,制訂並執行相關法規,優化和擴大社區服務,落實全面且符合需求的支援架構。在健康環境層面,提升公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減少對患者的歧視,創建支持性的社會氛圍。在健康行為層面,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居民對精神健康的認識,鼓勵積極尋求心理支援和使用醫療衛生服務,從而有效預防和控制精神健康問題。
在預防自殺方面,衛生局從全面性、選擇性和指標性三個策略層面採取相應措施,第一,通過“心理健康資訊網”專頁及舉辦精神健康宣傳活動,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了解及提供適切的支援渠道;第二,提高對有自殺傾向人士的識別及危機處理能力,完善自殺高危個案的轉介機制,為患有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患的人士提供適當診治,以及優化社區的危機介入及支援服務;第三,針對曾有自殺企圖的人士,提供即時醫療救護服務及社會介入措施,同時開展自殺個案的管理,並為自殺死亡者的親友提供關懷服務等。
特區政府設立精神衛生委員會,為精神衛生政策和防治自殺策略方面提供專業諮詢,成員包括醫療、法律、社會工作、服務團體、家屬團體及社會知名人士等代表,有效推動社會多方面參與精神健康服務,完善服務規劃與發展。關於精神科專科人力資源方面,需要強調的是,精神健康服務的供給需要公私營、多範疇專業人員的共同參與,現時衛生局精神心理服務團隊的專科醫生、護士和心理治療師合共有97名人員,結合非公營機構執業的精神科醫生3名、心理治療師 55 名,共同為居民提供所需之精神心理服務。根據資料顯示,全澳現有 30 名護士取得心理及精神護理專科資格認可證書。衛生局持續關注本澳護理專科需求和醫療服務需要,積極培養和儲備包括心理及精神範疇方面的專科護理人員,不斷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教青局近年持續優化學生輔導團隊的建設,增設具備心理學專業背景且具有一定年資的巡迴資深心理輔導員,為學生提供適切的輔導及支援;另外,為提升學生輔導員的專業技巧,教青局透過機構聘請專業督導,支援學生輔導員處理較複雜的學生個案,並持續與衛生局合作為學生輔導員提供與心理健康相關主題的培訓,2023/2024 學年學生輔導團隊規模增加至超過380名。在課程方面,現時“品德與公民”是中、小學生的必修科目,教青局出版《品德與公民》教材並持續豐富“品德與公民教學資源庫”,推出初中教育階段並正編製高中教育階段的健康教育補充素材,支援教學人員把心理和精神健康教育融入具體教學之中。為更有系統地普及生命教育,提升學生自我關懷能力、讓學生能及早察覺自己的情感需要並尋求協助,教青局將於新學年推出“心理健康課”教學課件,結合教學人員培訓及圖文包,推動學校開展心理健康課。特區政府亦會進一步加強學生身心健康工作,透過跨部門聯同教育團體及民間機構成立“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推動非高等教育學校設立“校園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建立高危學生感應機制等,以及持續舉辦教師及家長培訓和不同形式的社區宣導,提升家長及教學人員對學生身心狀況的洞察力,與全社會攜手做好青少年的“健康守門員”。
衛生局局長
羅奕龍
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