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隨著內地部分地區疫情再度恢復穩定,春節開始後本澳入境旅客有所增加,各項盛事如煙花、花車巡遊、年宵市集、本地遊等都能順利舉行,旅遊業再現生氣。不過,要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仍有一段較大的差距,不少社區中小企商戶經營壓力仍然較為沉重,雖然政府在疫情期間持續為中小企推出支援措施,但在疫情常態化下,長遠而言要如何推動旅遊業復甦,將是提振社區經濟的主要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當局持續大力發展新興旅遊產品,例如新近在鄭家大屋、關前薈等開展的AR擴增實境技術,以及春節期間的花車巡遊活動亦延伸至北區等地舉行,提升舊區吸引力;此外,亦在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慶舉辦各類型盛事活動,一方面傳承節日的歷史文化意義。上述活動都受到居民與旅客的歡迎,亦對活絡社區經濟起了很大作用。因此,不少商戶期望當局持續持續結合更多社區文遺、美食、文創、科技以及中華傳統節慶等項目,引客入區,助力社會經濟復甦。
對此,黃潔珍議員提出以下質詢︰
- 因應近期鄭家大屋、關前薈等開展的AR擴增實境技術的互動體驗,受到居民與旅客歡迎。未來在推動落實社區文遺與科技等元素結合方面還有規劃哪些工作?會否持續將上述體驗擴展至更多文遺項目當中,豐富居民與旅客的遊覽體驗?
- 節慶文化亦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節慶活動亦是近年本澳受到旅客歡迎的旅遊項目。為此,請問未來當局在推廣與發掘節慶文化故事上有何工作部署?會否加強“旅遊+節慶”、“世遺+節慶”或“文創+節慶”等方面的,中華節慶文化能成為“一基地”與本澳旅遊發展的重要品牌項目?
- 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是特區未來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品牌。政府在第二個五年規劃中提到為落實有關目標,會着力建設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在既有的品牌活動基礎上,打造文化論壇等。請問有關工作的具體進展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