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議員之聲 議員之聲|黃潔貞議程前發言 續強化澳門科普教育基礎,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力量

議員之聲|黃潔貞議程前發言 續強化澳門科普教育基礎,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力量

日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在港澳展開為期六天行程。同時,國家航天局、澳門特區政府及中聯辦合辦“逐夢蒼穹 · 探索深海—中國航天航海科技薈澳”科普展覽,並派出科普專家入校,環繞中國航天發展的科普講座。充分反映國家對於本澳發展航天科技等高新產業,以及對澳門青少年參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鼓勵與支持。

事實上,近年在國家的支持下,本澳在航天發展方面持續迎來新的突破,從2018年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成立,到載荷專家選拔有來自澳門的候選對象進入到最後環節;以及內地與澳門合作的首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澳科一號”成功升空,更獲得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回信勉勵。一系列令人振奮與鼓舞的例子,為澳門學子築下了“航天夢”的種子,並將逐步走向從有到強的過程。

“二十大”報告已作出的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部署,當中人才一直是我國航天發展的重要資源,人才的高度決定了航天事業的高度。縱觀嫦娥團隊、天問團隊、神舟團隊、北斗團隊平均年齡均不足37歲,當中的北斗團隊平均年齡更只有31歲,航天事業將是青年人施展才幹的有利人舞臺。本澳未來如何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強化科普教育,從少培養科學精神,提升創新能力,將是本澳未來航天相關人才梯隊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澳門力量參與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1.航天知識普及化。研擬在非高等教育課程中融入更多航天科普元素,更要用好澳門科學館及澳門大學等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設施配套,以常態化、多形式的航天科普教育及航天科學實踐活動,帶動本澳科普教育的發展,為學生築牢航天科學知識基礎。

2.加強高校與非高校合作。教育部門可主導協調包括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公私立高校資源、人才團隊,加強與非高等教育學校的科普教育對接工作,協助培育中及小學老師,以及共同參與學生的培訓工作,及早啟發中小學生對航天知識興趣。

3.加強航天人才及技術引進。透過政策引導讓航天科創人才可引進澳門,充分發揮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作用,藉以加快航天技術在高新科技產業上的產學研建設,充分結合“1+4”適度多元發展中的支持措施,為本澳科技創造另一強名片,以吸引更多青少年人才參與航天事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