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新闻报广州讯】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铭记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与香港同胞的英勇抗战事迹,弘扬伟大抗战精神,10月15日,由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简称农讲所纪念馆)、香港广州社团总会、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主办,香港地方志中心协办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抗战历史展”在农讲所纪念馆开幕。
此次展览在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基本陈列基础上提炼修改,分为“华南抗战与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诞生”“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守护文化血脉”“港九大队:香港敌后抗战的坚强柱石”“香港抗战英烈:伟大抗战精神的写照”“石涌凹罗家大屋与‘香港抗日一家人’”5个部分,通过218件/套展品系统展示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抗战历史,以及“香港抗日一家人”罗氏家族的感人事迹,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存亡紧要关头的历史担当,勾勒出香港同胞与内地民众生死与共的壮丽图景。
开幕式嘉宾云集,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广东联络部、广州市政协、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代表以及东江纵队革命后人等近百名嘉宾出席。
合办抗战主题展览 深化粤港文化交流
活动在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女高音歌唱家陈筱棠演绎的《再会吧!香港》中拉开序幕,深情的演唱与讲述将观众带回抗战时期的香江岁月。
陈筱棠
农讲所纪念馆志愿讲解员、2025年广东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志愿组第一名获得者秦畅,则以第六届农讲所学员周性初使用过的“陶灯盏”为引,串联起一段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展现青年一代对革命精神的自觉传承。
广州市政协常委、香港广州社团总会执行主席方俊文,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级调研员郝小员分别代表主办方为活动致辞。
方俊文
郝小员
他们强调,作为香港沦陷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至始至终坚持抗战的武装力量,港九大队为华南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此次合办抗战历史展,既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的共同担当,也为未来粤港两地深化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借鉴。他们呼吁以此次展览为起点,进一步加强穗港两地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研究、展览交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挖掘和阐释大湾区共同的历史文脉,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教授现场开展“专家导赏”。他指出,展览中“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旧址所在地”图片为较少公开的历史影像,系首次在广州展出。刘教授还细致讲解了相关历史细节,鼓励讲解员深入挖掘图片背后的故事,使历史讲述更加生动立体,更好地服务观众。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15日。
回顾香港抗战历史 奏响华南英雄赞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华南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军侵略,广东人民奋勇反击,组织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是其下辖部队。1941年香港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港九大队成为香港沦陷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的、自始至终坚持抗日的武装力量,书写了敌后抗战的壮丽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港九大队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它以陆地和海洋为战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有效干扰了日军的战略部署。展览展出港九大队参加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要历史,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人士共800多人。作家茅盾称这场营救是“抗战以来(简直可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与此同时,港九大队积极营救国际友人、盟军飞行员,袁庚、黄作梅等人负责东江纵队联络处,参与收集情报有力支援盟军作战。港九大队是香港抗战的中坚力量,为香港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1月20日,为感谢东江纵队的营救,邹韬奋给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和抗日游击队题词:“保卫祖国,为民先锋”
1944年6月11日《前进报》第62期刊载了《克尔中尉的脱险》
及克尔中尉写的《给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一封感谢信》
袁庚、黄作梅等人负责东江纵队联络处,参与收集情报有力支援盟军作战。图为黄作梅。
在香港抗战中,沙头角罗雨中、罗汝澄、罗欧峰、罗许月等罗家11人投身港九大队的抗日游击斗争,涵盖作战、情报、后勤、民运等多个领域,被誉为“香港抗日一家人”。他们的事迹是香港民众爱国精神的生动缩影,彰显了家国同心的深厚情怀。
此次展览是穗港两地历史对话的延续。早在2004年,农讲所纪念馆与香港海防博物馆就曾合作举办“烽火英雄——东江纵队与港九独立大队”展览,如今,农讲所纪念馆与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再度携手,通过实物、图片等史料,全面展现港九大队与香港同胞的抗战历程,既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精神的传承。
下一步,农讲所纪念馆将加强与香港地区文博机构在历史研究、展览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挖掘和阐释大湾区历史文脉,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
重点展品介绍
1.1936年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香港当海员时穿过的裤子(三级文物)
1936年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香港当海员时穿过的裤子(三级文物)
这是曾生1936年在香港“日本皇后”轮船当海员时穿过的裤子,深灰色,有细条纹,前面开口有钮扣,由曾生之子曾德平捐赠。
曾生(1910—1995),广东惠阳坪山(今深圳市坪山新区)人。1936年初,中山大学学生曾生因被反动派通缉而逃往香港,到“日本皇后”号轮船当海员,参加了由共产党员曾寿隆等人建立的“余闲乐社”。1936年9月,曾生回中山大学读书,同年10月加入共产党。后曾生受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指派,到香港海员中开展工作。1936年12月,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决定成立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曾生负责组织工作。1943年,任东江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副省长、国务院交通部部长等职。这条裤子见证了曾生在香港的革命岁月。
2.1939年中共香港文化委员会书记连贯赠给杨康华的派克笔(三级文物)
1939年中共香港文化委员会书记连贯赠给杨康华的派克笔(三级文物)
这是1939年连贯赠给杨康华的派克笔,笔筒底色为黑色,有暗色条纹,由杨康华之妻刘智莹捐赠。1943年杨康华担任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东江纵队的很多文告都是用此笔写就的。
杨康华(1915—1991),广东广州人。1936年中山大学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起历任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香港市委书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广东省副省长、暨南大学校长等职。
连贯(1906—1991),广东大埔人。1925 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初,受党组织派遣去香港,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华南区总部秘书,并任中共党组书记。1937年至1941年,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党支部书记兼华侨工作委员,积极参与领导港澳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进入东江抗日游击区,任中共广东区党委常委,参与领导粤中人民扩大抗日武装斗争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等职。这支笔见证了杨康华和连贯二人之间的革命情谊。
3.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政治委员尹林平用过的钢笔(三级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政治委员尹林平用过的钢笔(三级文物)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政治委员尹林平用过的钢笔,笔套是金属,为金色,笔是硬塑壳,为棕色,由尹林平之妻余慧捐赠。
尹林平(1908—1984),江西兴国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9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兼任第三、第五大队政治委员。香港沦陷后,参与组织营救被困香港的大批文化人士、民主人士及国际友人。1943年12月至1946年6月,兼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这支笔是尹林平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事迹的有力见证。
4.1957年原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的转业军人证明书(三级文物)
1957年原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的转业军人证明书(三级文物)
这是1957年原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的转业军人证明书,封面封底为纸皮裱上红色面纸,封面正中竖印金色字“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内有16页,第1-6页分别印刷毛泽东、朱德头像及其手迹,第7页盖有红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8页开始为其本人填写的家庭状况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