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
經濟回暖,賭收回升,就業回穩,近年市民有感人工無加,但物價、供樓利息、工作壓力就不斷加,生活負擔大。上次特首回應本人通脹問題時要求數據。我們看到內地七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年降0.3%,而本澳最新一期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則按年上升0.80%。其中教育、衣履、康樂及文化和食物及非酒精飲品更加分別按年上升9.98%、5.44%、5.38%及2.64%。
現時人民幣貶值,國際運輸費用及國際油價下跌,但本澳總體物價卻未有減,特區政府在過程中有否作出跟進和監督,研究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以及推出平抑物價的措施?同時,會否考慮推出惠民措施,例如香港、台灣均有將自住物業的供樓利息開支列作扣稅項目,減輕置業人士在高息環境下的財政壓力?
另外,市民關心加薪問題,剛才行政長官針對公務員加薪都作出正面回應。除此之外,希望長官能公開呼籲博企、大企等具條件的企業加薪,讓市民能分享經濟回暖成果,同時減輕壓力。
特首回答︰
對於通脹問題,按數據而言,目前的確有部分漲幅較大,但另有一部分跌幅較大,但自己無讀過統計,不知道如何算出有關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數值,但上半年不足1%。作為行政長官,只能參考統計局數值,不可以憑自己感覺某種品項貴,就全部拉高,我們租金是否貴了百分之十?很多東西是否貴了百分之十?又好像不是。因為統計學來說,有另一種計算方式,如果議員們有興趣,可以邀請統計局局長到委員會上解釋數據分析,說明每項比重,譬如衣食住行是如何分佈比重。
市民感覺到買東西、買餸、點外賣都變貴,至於是否可以減低成本,可以叫外賣員不收錢,那些人都是員工,當中有不少費用;很多經營者曾查詢,發現有關收費佔重不低。每個環節不能樣樣談成本,成本的組成因素一定要顧及員工收入,員工都要養妻活兒。
成本是組合性成本,有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如壓低其中一方,另一邊便無收入。大家要思考,在中間環節方面,如果說賺好多,但個個中小企又喊救命、要倒閉。當時發消費卡時,又指所有CPI會被拉高,後來我們一直監督,CPI無被消費卡拉高,都是正常,我想全世界無地方CPI好像澳門這麽低,中國雖然低了一點,但它本身有一個基數。現在我們連1%都無法達到,不是一件好事來的,這是一個收縮經濟,無少少通脹不是一件好事,收縮經濟是最怕的,即是我們沒有消費能力。
至於我們是否可以好像其他地方。學習別人好的經驗是好事,但很多事不是一定適合,它們是否能做到我們的CPI?坦白說,我們中小企已經很幫忙,超市都幾乎只是搬運工,不能賺到多少錢,他們很薄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還有很多損耗,不是每件貨都能售完、無次品,而且不能退還供應商。大家要理解,做生意並非賺一毫便是賺了一毫,還有很多損耗、燈油火蠟。所以不能樣樣講成本,如果大家講成本,便是回到農業時代,自己種菜、自己收割,這便是無成本。在商業社會,大家都是有一個周轉環節,我們不是保護商家,而是看到澳門商家的利潤在哪裡,我們都要評估它的稅,看他們能不能交稅,便知道他們的利潤在哪裡,近幾年大家都是艱苦之中捱住。
我們只會與博企商議,如果他們今年業績好一些,便會呼籲他們輕輕加少少,在有競爭、人力資源緊張的情況下,他們都一定會調高,政府很難要求他們調高多少,自己公務員都要做一個評議會。企業來說,政府不可有太多干擾,但我們會呼籲,現在環境變好,希望大家承擔社會責任,在這方面適當調整,因為最低工資和公務員都調整,只剩下他們是否都可適當調整,這個我們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