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推動本澳非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特區政府制定《非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制度》(下稱《制度》),並於去年9月正式生效,以深化非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連結,提升教學課程內容的實用性,為相關學生進一步明確職業發展路徑。然而,參考教青局2022/2023學年數據,本澳高中職技課程的學生人數為1,031人,僅佔約7%,而開辦的40個課程當中,多達25個項目沒有新生選讀,近半課程面臨淘汰,儘管新制度實施不足一年,但當局有必要正視本澳職技教育的發展,為本澳培育實務型產業技術人才提供良好土壤。
首先,職技課程必須緊扣未來職業需求,透過官方數據不難發現,資訊科技及會展等職技課程的學生數量明顯突出,顯示家長及學生對未來明確具發展需求的專業課程表示歡迎,但如何開設更多符合本澳“1+4”產業發展,乃至大灣區產業發展的職技課程,則有賴職權部門進行統籌協調。參考《制度》條文,當中指出教育部門有職責因應社會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組織並協調各機構設計和開辦職技課程,然而,現時暫未見當局就相關人才需求進行具體的調研及發佈,一方面未能作為課程組織的參考,亦未能成為吸引學生報讀的條件,未來如何完善有關工作值得考慮。
另外,當局亦應加強對職技教育優勢的推廣宣揚,以消彌社會對過去職技教育的傳統印象,過去政府在回覆議員質詢曾表示將於本年度舉辦與職業技術教育相關的推廣活動,但在學校招生期基本結束下,除日前舉辦的“織理想・創未來”職業技術教育推廣日外,尚未見當局就職技教育開展有力度的宣傳工作;此外,政府在去年10月曾表示將考慮扶持私立學校,將現時高中原本以理論為主的商科、工科等,嘗試轉為職技課程,有關措施相信能讓社會重新認識職業技術教育,相關進度同樣值得關注。
最後,《制度》中亦指出,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須由學校與企業、業界或高等院校合作開辦,尤其在專業設置、課程的設計、實施與評核、職業實踐及職業實習的安排方面。本人了解在當局的大力推動之下,現時已有4所企業與2所公、私非高等教育學校簽訂“合作意向書”,但留意有關合作內容普遍集中在提供實習機會,而在協助課程的內容設置上則甚少描述,且合作範圍亦僅限於少量專業,未來如何加強企業與職技教育的合作,甚至是藉大灣區發展的機會引進更具認受性的教育合作,亦是本澳職技教育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針對現時有近半職技課程沒有新生報讀,請問當局將如何發揮《制度》中因應人力需求組織並協調職技課程開辦的職能,對未來職技課程種類進行規劃和調整?而當局又將為校方應對收生困難及新課程的銜接上作出何種支援?
2.請問當局在加強本澳職業技術教育的宣傳推廣方面,當局有何具體的規劃和部署?另外,針對當局曾表示扶持私立學校開展工商科的職技課程方面,相關工作的進展為何?目前是否已有初步結果?
3.校企合作是職技教育的成功關鍵,請問當局現時職技課程的內容設計及實際授課上,企業、高校及業界擔當的角色為何?未來在推動更多職技課程合作上又有何計劃?另外,當局會否藉著與阿里巴巴、騰訊等大灣區企業的合作,邀請其協助本地教育實體推動職技課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