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持續下,當局出台《僱員自由職業者及商號經營者援助》以解民困;過去亦不時推出稅務優惠等惠民措施。財政局作為負責執行和監督的實體,需在短期內發放有關款項確實面臨一定壓力,亦曾出現涉及詐騙疫情經援計劃的情況。早前司警偵破一宗詐騙案件,涉案人開設大量空殼公司,過去三年合共騙取政府近三百萬元疫情經濟援助款項,當中部分款項已成功提取,公帑損失不菲。
經調查,涉案人利用相同地址合共註冊過百間公司,亦有向財政局提供不實報稅資料藉此詐騙,不少居民質疑在明顯不合理的情況下,當局應有機制及早發現問題;也關注相關公帑是否能夠追回?上述個案是否只屬冰山一角?尚有多少類似個案未被發現?
此外,不時有居民投訴,被從未任職過的公司或前僱主虛報稅務狀況,懷疑用以“呃外僱額";警方更揭發部分個案未有使用相關外僱額,而是在虛報聘用本地人而獲批外僱配額後,再轉售圖利。上述無論是呃援助金抑或假聘用個案時有發生,當局必須認真跟進,持續優化相關監察機制和職能,遏止藉虛報稅務資料等的欺詐公帑或其他不法行為。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司警揭發有人以一個地址開設大量公司以及虛報稅務資料的個案,凸顯有關審批和監督程序存在漏洞。日前財政局發新聞稿稱,針對在同一地點内登記有多個不同名稱的商號經營者,以及收取上限援助款項金額的商號經營者,局方已開展跟進訪查;且兩年合共實地巡查逾萬次。請問當局除了跟進有關詐騙個案及作部分巡查外,對優化發放和監察機制作出了哪些具體的改善?是否能夠有效追回涉及不當領取甚至詐騙個案的款項,令公帑得以善用?
二、警方過去曾揭發一些僱主透過虛報資料、假聘用本地人,以“呃外僱額"甚至將名額轉售圖利的個案;當中不少涉及向財政局虛假報稅。儘管當局曾在報稅程序上作出改善,但類似個案亦時有發生,請問當局會如何進一步加強監察機制?有何措施以有效揭發或遏止類似虛報和“呃外僱額"行為?
三、施政報告指出政府將積極推進電子政務的進程,財政局作為稅務部門,工作量相當大。請問財政局如何透過一戶通2.0的契機和經驗,將更多稅務申報與繳納服務更全面落實電子化,方便居民和小商企作出申報?現時不少部門內部工作仍以紙本為主,事倍功半,亦影響部門作出實際監察,難以提升服務質量。請問當局如何進一步落實內部電子化工作以提升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