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早前,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2022年歐洲區域肥胖報告》指,肥胖是導致十三種不同類型癌症的誘因。肥胖水平上升會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超重和肥胖是繼高血壓、飲食風險和烟草之後的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130萬人死于超重和肥胖,而且這些數字可能被低估。新冠疫情使解决肥胖問題變得更加緊迫,肥胖患者更有可能出現併發症並死於該病毒,引發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加大對肥胖問題的關注。
現時本澳也有為數不少的肥胖人口,根據《澳門健康調查2016》調查結果顯示,約有過半居民體重超出理想範圍。在新冠疫情影響持續之下,有必要加强對居民肥胖問題的關注,當中尤需特別重視兒童肥胖問題。世衛組織曾指出,兒童肥胖是二十一世紀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之一,肥胖影響兒童現在的健康、受教育程度和生活質量,兒童時期的肥胖亦會導致成年後的肥胖,並有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根據衛生局開展的《澳門小一學生體重監測報告(2015/2016學年)》顯示,小一學生肥胖率為12.5%,即約每八位小一學生中便有一位屬於肥胖。有關情況如果不加以密切關注,及時采取措施幹預,或會進一步加重。因此,促請政府積極檢視本澳兒童肥胖問題,並採取更為積極的措施加以防治。
爲此,梁孫旭議員提出如下質詢:
一、根據世衛組織報告,作爲一個國家或地區,要成功遏制肥胖,就需制定和實施一套全面的幹預措施。例如,限制向兒童銷售不健康食品、對含糖飲料徵稅和改善衛生系統對肥胖管理的反應等。另外,早前,全國兩會期間,“有效控制兒童肥胖和近視”,被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國家教育部將“體育與健康”課用時增加。對此,當局會否考慮參考有關建議和做法以進一步完善本澳兒童肥胖問題的防治措施?
二、做好監測是防治工作的重要環節,本澳自2003年至2018年間每隔五年發佈一次《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2013年至2018年間,則每年發佈一次《澳門小一學生體重監測報告》,有關工作有助及時跟進和檢視問題。惟自2018年後有關工作停頓至今,無助於科學制定防治政策和措施。對此,政府會否考慮恢復有關工作,或者考慮透過其他措施以彌補空缺?
關於立法會梁孫旭議員書面質詢的答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