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 長:邱躍進
|總編輯:張曉暉

【本報訊】隨着本澳踏入老齡化社會,現時65歲以上長者佔總人口已經超過12%,並預計至2026年增長至16%,持續增長的老齡人口以及少子化持續的趨勢,為本澳安老服務帶來巨大壓力。立法會議員、澳門經濟民生聯盟副主席羅彩燕呼籲特區政府在推動智能城市建設的政策下,應多加關注長者等病弱群體的需要,並引入多項智能安老科技,為全澳所有安老及復康院舍增設及完善安老科技設備,並且應該逐步推廣至公共建設、長者公寓,乃至普及到民居。持續透過多方專業力量有效率地推動智慧安老,從而保障長者安全、提升安老服務質素以及舒緩人資壓力。
引入智能偵測等設備保障長者居家安全
她引述早前曾經有知名年長的藝人於酒店房間內暴斃,引起社會大眾關注長者居家安危,而本澳早前亦有七旬長者倒斃於住所內,死去多時,一直到傳出惡臭方被鄰居報警處理,誠言這些悲劇完全可以避免,冀望政府引以為鑑,在智慧城市的規劃下,積極引入智能安老設備,例如各項跌倒偵測設備,心跳監察、離牀裝置、求救裝置等,避免更多不幸意外事件發生。
曾經有相關研究報告指出,65歲以上居住於社區的長者,平均每年每5人之中便有1人試過跌倒,其中有10%至15%更會嚴重受傷如頭部創傷或骨折,相關研究亦都表明透過引入上述智能設備,能夠有效提升長者在社區以及居家的安全,因此,她促請特區政府應優先於各項公共建設當中引入智能設備,例如各個政府部門、公共設施例如圖書館、輕軌等,更重要應該普及於正在興建的長者公寓中,乃至推廣至私人長者居所,以有效防止老人突發發病、跌倒或遇害的情況,以求加強安全監管,對長者健康安全作多一重保障。
完善智能化安老設備助減緩人資壓力及提升服務質素
她續指安老及復康的服務一直供不應求,面對長者數目持續攀升,殘疾人士需求增加、加上雙老家庭等問題,長期照顧服務的要求越來越複雜,人力資源越來越緊張,尤其是對於居家照顧者來講,居家安老照顧的支援需求亦越來越大,故現時本澳安老照護體系上仍然需要依賴大量外僱支援,長遠而言造成龐大財政負擔之餘,卻難以提升安老服務質素,故促請特區政府以及有關當局,應考慮全面資助本澳所有院舍,引入及完善智能化安老設備,例如中央管理和監察系統,令不同崗位的照顧者更可以掌握服務對象的實時狀況、醫療人員則可掌握生命指數及健康數據,有助減省人員的處理時間、降低出錯率及達致較高效的健康管理。
另外亦可以透過引入多項智能機器及設備,例如智能紙尿片、步行機、洗頭髮機等,既可減輕照顧者和長者的體力勞損,能把省去的時間用於關顧長者的心理健康或其他貼身需求上,更有效地解決人力不足,為服務對象提供多一重保障的同時,又能提升長者服務質素。同時建議特區政府應持續聯同多方專業力量推動智慧安老,共同建設智慧安全的城市,為長者晚年生活以及弱勢群體提供更健康、更舒適的環境外,亦能減輕社區保健以及醫療系統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