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星場過渡安排
李靜儀:首先我想關心就業和勞動權益問題,最想了解衛星場的處理最新狀況。還有一個多月到年底,陸續都有些衛星場明確結業,也有未知去向的。當中涉及到僱員的情況,未公佈去向的衛星場結業情況會如何?現在員工的過渡是否都順利?尤其是一些衛星場自己聘請的員工,即非承批公司的員工,他們目前的入職、轉職,或者失業情況方面情況如何?希望政府可以交代,以至整個社區經濟的評估?
經濟財政司司長戴建業:目前有六個衛星場關閉了,涉及到大約1600名派駐員工已經轉回自己的承批公司工作。剩下的4個衛星場,連同今個月底1個,還有3個在下個月(關閉)。這裡還有大約3600多名相關的員工,一直以來我們都設立了專班和專門熱線去協助他們。到目前為止,大概有29個諮詢的個案,沒有需要我們提供協助的個案。在員工的過渡方面,目前都是按部就班推動的。場主自僱的員工我們都有積極接觸,目前我們繼續做好衛星場員工的過渡安排。
青年、中壯年及殘疾人就業
李靜儀:而在就業權益上面,明年施政報告講到就會全面檢討、完善外僱審批制度,如何做到司長和行政長官表示”能夠做、願意做就會給予澳門人優先就業空間”?因為我們不時都會收到一些投訴,就是損害本地人權益的情況,譬如本地人沒有辦法晉升,他們肯做長工,但只能夠做臨時替工,權益受損的情況,其實都不時發生。明年政府也要求金融機構、高等院校、外判服務、外判工程幾個方向釋出本地人就業的空間。具體的目標、數量、工種、整個方向如何做?怎樣全面檢討外僱審批機制?更好達致本地人優先就業?例如金融、銀行文職,是本地人願意做,也都不少人具有條件去做,但是2025年9月底,金融業還有881個外僱,當中佔大多數是屬於非專業的外僱。這些非專業的外僱,究竟為什麼這麼難推動本地人去入行,難道是我們不肯做、我們不懂得做,還是甚麼情況呢?我覺得是需要解釋給社會聽的,最新的數據都有500個本地居民表示願意從事金融行業的,是對口不到、缺乏培訓、缺乏經驗,還是怎麼樣呢?早前政府也跟銀行業界找了200個職位,也做了配對會,接下來的成效或者明年度的指標或者工作計劃如何?這個只是其中一個行業。我們還有講金融銀行業,還有不同行業的文職,我們都掌握不到有多少外僱,而有多少本地人願意做、能夠做,未來可不可以集中,包括外判服務、外判工程,政府怎樣做好外僱的適當退場,讓到本地人能夠就業,這一系列的計劃希望可以整體去介紹明年度的工作。
另外,除了政府很關心青年就業,我們看施政報告,他們有很多的實習計劃,專項培訓、配對會;但我發覺政府在中高齡就業、殘疾人士,就是幾個就業困難的特定群體,缺乏一些著墨,沒有甚麼專項的計劃針對中高齡就業明年會怎樣推動呢?一些就業能力相對比較難的殘疾人士又有甚麼計劃呢?似乎在施政報告裡沒有提及,這些都是關心就業方面,如何真正落實到的成效,希望政府去作出介紹。
戴建業:政府一直以來以多元方式,做好就業的轉介和配套,今年成功協助8700人轉介就業配對,其中有約50%是34歲以下的青年人,另外有一半協助中、青、壯年的工作。另外我們也做好培訓工作,今年以來我們轄下的各個部門,在職業培訓和考證方面提供了1600個考證課程。近4.8萬人次參加。在培訓方面,有部份涉及1+4的產業職業培訓,在參加培訓和考證之後,看到不少的學員反饋培訓的課程都是能夠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技能,增加他們的收入和晉升機會,這方面我們盡量去協助青年人就業,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在今年4月份提出建立綜合培訓平台去協助澳門的居民,讓他們可以更好地去就業。這方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800人使用了這個平台,而平台上也提供了70個課程可以讓居民去報讀,另外也加強了在”就業+培訓”的專項工作,我們看到在就業加培訓的專項工作中,今年推出了26個計劃,也錄取了入職的人有255人。除此之外,在外僱的管理上,今年的外僱管理,包括就業促進小組裡面做的工作,第一樣是檢視現時各個行業,我們能夠提供的就業職位,以及是外僱的情況。我們也疏理了一些行業,包括在零售方面、文職方面、建築三個行業方面促進就業小組加大力度去推進。建築方面是有改善的,本地人有增加就業的人數,待業的人數減少。另一方面,也看到文職方面盡量爭取更多文職的機會給本地人就業的。金融方面我們都採取措施,逐步逐步的去減少外僱,也都騰出職位,而近期也都做了一個大型的金融業、銀行業的配對會,提供了200個的就業機會,當時參與了的本地居民來這個就業的配對會,也有400名報名。我們期望推動這些措施,進一步是可以在就業上加快本地人的就業。大家都看到幾個月下來,我們做了這方面的各項工作,看到失業率有所下降,我們持續推進,雖然現在的情況下,還需要繼續推進工作,我們會不斷聆聽社會各界的意見。
(追問)李靜儀:肯定政府在就業幫助上面,確實是做了很多努力的,關鍵是我們共同的目標都是希望做到成效,譬如政府表示配對一半是青年,一半為中壯年,關鍵是配對最終的成功的成效,或者他們能不能夠穩定就業,能不能夠真正改善到他們的收入和晉升空間,在這裡除了幫助就業,希望政府在未來,要求企業請本地人中高層上多做工作。
戴建業:長者就業,我們今年成功配對了134人,比去年多了36%,殘疾人今年都是多了,今年有31人。
-《勞動關係法》、產假和年假
李靜儀:那再來一個就是僱員權益保障方面的問題,就是涉及到明年會調整《勞動關係法》、產假和年假是勞工界一直以來很推動的,上一次2020年我們的產假調到70天、政府補貼企業的情況之下去做。那明年那個計劃的方向會是怎樣呢?會不會至少公私營睇齊90天產假,年假的進展會是增加多少天?《勞動關係法》還會有其他的欠薪追討機制等等。這個階段定了產假、年假調升是一種進步來的,就是回應了勞工界多年來爭取產假、年假的一個訴求。但是對於整體《勞動關係法》的檢討,接下來政府會在明年度啟動其他什麼方面的檢討工作呢?
戴建業:產假和年假的工作,我們現在是按照時間推進的,目前為止做了前期的調研,政府收到這方面的資料,正在整理當中。按照計劃,會在明年收到勞資雙方,以及諮詢大家的意見。明年去推進相關的調整、調升的工作。
李靜儀:社區經濟和惠民惠企措施方面,今年政府推出促消費的獎賞計劃,接下來11月底這一期的獎賞計劃即將結束,有關成效和拉動作用情況如何?我們認為政府在促消費方面,透過補助和鼓勵消費計劃,真正有效幫助居民,令一些居民的消費能力放回澳門。一些調查顯示,澳門消費信心跌到信心不足,今年調薪的幅度都是預計不高,當經濟不是那麼好,不能加薪,大家面對消費能力的問題,不僅信心,而是沒有能力消費,或者家庭收入未必有增加。所以政府要出手推動公共投資、公共建設,透過促進消費的計劃鼓勵社區的消費工作。政府明年有什麼計劃、預算在社區經濟的拉動上面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呢?
戴建業:第一方面,我們在能力提升方面是協助他們,包括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數字化的協助到目前為止已經是協助了3600間中小企進行數字化的轉型。而在智能化方面,餐飲的智能化也協助了62間去提升智能化工作。第二方面在促進消費引流方面,我們今年以來做了兩輪的消費大獎賞的計劃,帶來了一定的成效的,大家都看到推出的時間點,3月份是一個傳統的淡季, 9月份的時候也是淡季,但是到旺季的時候,我們就這些促進的消費措施,避免跟旺季的時候經濟的蓬勃是相去疊加,主要的時間點就是這樣去推進,而看回目前為止都是帶動到4倍以上的拉動效應。中小企在財務支援方面是過往的各種的支援措施基礎上,今年也新加了對中小企的銀行利息貸款的補貼計劃。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收到1537宗的利息補貼申請,其中1438宗已經獲批准,涉及的銀行貸款金額是33.4億澳門元。我們在財務上高利支持中小企,它可以增加它的流動性協助它應對轉型裡面的需要。怎樣去利用我們旅遊加體育加文化加其他的行業打造品牌的效益,承接機會協助中小企去打造品牌的效益?我們推出了一系列的計劃,包括專精特色店的計劃,協助它做宣傳,還有它門面的美化。在社區裡面,大家會體驗到有新的門面出現,提升它們的品牌和特色。除此之外,也都繼續推出了特色老店計劃正在收申請。也有百年傳承店收申請當中,幾個計劃都是連成旅遊+的概念,協助中小企在社區裡面推進的工作。
六大片區進度
李靜儀:六大片區的發展,施政報告有新的構想,即是接下來六大片區又會在經財司之下會怎樣去推動呢?無論是社區的促消費,其實本身都是希望活化社區經濟環境,讓到大家更加活躍走進去。施政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的補貼措施或者優惠的計劃,政府會評估它的成效對於幫助居民消費,帶動旅客走入社區,包括活化六大片區的項目,有甚麼新的構想?大家都希望透過政府的計劃真正幫助中小微企在社區裡面可以更加活躍,更加生存得到,而居民也可以幫助到他們,舒緩他們的生活壓力。
戴建業:新口岸本身的傳統結構和博彩娛樂有關之外,還有我們的旅遊,包括大賽車博物館都是可以吸引到旅客去到這區,未來我們會在完善新口岸裡面的動線和美化工作,以及活動引進。接下來的11月底、12月,迎著聖誕節慶,會做一些聖誕特色的活動,放在新口岸片區,增加它的吸引力。
(追問)李靜儀:六大片區
:是六大片區的建設情況。因為施政方針報告提到政府接下來會採取政府做監督統籌,休企投入資源,民間策劃舉辦的一個新模式。當中也會提到引入特色的商業業態,一些新的元素,譬如科技、環保元素等等,也會加強片區之間的商戶聯動。社會是比較期盼的瞭解,因為六大片區政府做了很多的努力,前期是可能比較項目式、試點式,到現在是想打造一個整體商圈式的方向。究竟這種新的模式,或者新的特色業態、商業業態,是會有什麼元素呢?目前如23、25號號碼頭的翻身維修都做得差不多。另外還有內港一帶還有一些建設,另外有一些的片區也都在做,未來的聯動,包括跟中小企、舊區中小企面對很大的問題就是,我想引客流,第一是有沒有優惠,有沒有特色,第二就是很多交通、公共空間、配套,能否做到引導旅客的一個方向,未來會有何新的計劃?

微信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