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新聞報訊】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與黔東南地區非遺產業協作,推動民族文化資源與現代市場接軌,9月
26日,“大灣區與黔東南非遺產業協同發展交流會”在深圳龍崗區甘坑二十四史書院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在黔東南州文聯、華僑城(深圳)旅遊發展集團等單位指導下,由黔東南州文體廣電旅遊局、深圳華僑城文創投資有限公司等聯合主辦,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會等十二家單位共同協辦,環球新聞報、亞太聯合國際傳媒集團、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名川傳媒等媒體支持,彙聚兩地政府部門、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師及企業代表,圍繞“非遺實現產品化的策略與路徑”展開多元交流。
25日交流會以實地考察開啟。嘉賓走進甘坑古鎮,沉浸式體驗深圳本土非遺與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從場景化展示中感知非遺活化的現實路徑,為後續研討奠定基礎。
26日下午為核心議程環節。通過招商推介、合作簽約、組織授牌和《大灣區與黔東南非遺產業協同發展倡議書》發佈等內容,構建起“實體化載體+常態化機制”的雙重保障,推動兩地非遺協作從零星互動邁向系統聯動。

在高端對話環節,以“大灣區要素如何助力黔東南非遺產品升級”為主題,由深圳市公共文化促進會非遺與民間藝術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元慶主持,彙聚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水根、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會會長文仲雄等多位專家,共同探討非遺現代化轉型與國際化路徑。
文仲雄會長提出的“ESG+N”創新框架成為焦點。他強調,非遺升級的核心在於將文化價值轉化為可衡量、可交易、可持續的市場價值,並具體闡述大灣區四大要素的助力方式:
在資本層面,呼籲構建“非遺ESG價值投資”新生態,設立專項影響力基金,扶持綠色材料與公平貿易專案,通過RWA技術錨定價值,實現資本“造血式”賦能。
在設計品牌層面,主張大灣區設計力量與黔東南傳承大師“共創”,打造具有地緣屬性的現代IP,並借助澳門作為中葡平臺的優勢,推動“實物+數字”雙軌出海。
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通過“RWA+NFT”技術組合構建國際化信任基石。NFT為非遺作品提供數字身份,解決確權與溯源難題;RWA則將實物資產轉化為鏈上權益,吸引全球合規資本,破解非遺知識產權估值與保護困境。
文會長總結指出,“ESG+N”模式能為大灣區資本、設計、品牌與知識產權保護提供導向與工具,助力黔東南非遺實現“活起來、傳下去、富起來”的產業升級目標,成為國家文化出海的亮眼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