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享有“美食之都”美譽,但實際上很多種類的鮮活食品進口受到限制,例如街市亦只能供應一些較單一的肉類,亦沒有新鮮羊肉、鵝肉、黑毛豬肉等,即使現在放寬至有新鮮雞供應,但仍有一定侷限;而反觀內地有許多種類的鮮活食材,這亦成為居民選擇“北上”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隨著澳門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可積極利用大灣區合作的契機,逐步開放和優化食品進口關卡,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食品選擇。例如,廣東省和貴州省建立新的結對幫扶協作關係,當中去年4月在中山市的協助下,貴州有105頭活豬首次出口至澳門,而綜合各方反饋,這批黑毛豬銷情非常好,有意見希望能繼續供應,惟後續未見有新一輪輸澳。
是次活豬輸澳亦無疑是體現出透過大灣區協作平台,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台於2019年9月正式啟用,倘若能善用相關機制,相信能開拓更多來貨渠道,不僅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也進一步鞏固澳門“美食之都”的地位,以及為街市市販提供多元銷售種類,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目前街市銷售的肉類種類不多,同時澳門作為“美食之都”,長期面臨鮮活食材種類受限的問題,令不少居民喜歡北上覓食,而社會一直希望當局能積極打開渠道,讓本澳能有更多不同種類和新鮮的食材供應。對此,政府如何有效利用“菜籃子”平台,引入更多不同和新鮮的食材,並能讓本澳屠房加以配合,從而實質性豐富澳門市場的食材供應,豐富街市的銷售種類,為本地消費者帶來更經濟、更便捷的選擇?
二、當局鑒於此前貴州黑毛豬經大灣區平台成功輸澳並獲得良好市場反應,請問此類成功的試點項目未能常態化有何原因?特區政府將如何進一步利用與內地的結對幫扶及大灣區合作機制,增加食材供應渠道,以滿足居民及“美食之都”對優質食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