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市不僅是居民的購物場所,近年也成為旅客到訪的熱點。然而,近年受外賣、網購興起、產品種類局限以及生活習慣等消費模式轉變的影響,街市和小販區經營面臨嚴峻挑戰。目前,本澳9個市政街市的空置攤檔超過200個,小販攤檔空置數量也超過100個。
目前街市市販面對兩大挑戰,一是現有經營者年齡偏高、產品傳統,社會消費習慣變化,加之政府未常態化公開競投,令到原有市販選擇退場,亦令新人難入場,令到“空置率”一直居高不下。第二是現時街市及小販的經營者普遍面臨經營範圍及面積受限的問題。例如,旅遊區的街市和小販區未能因勢利道可以銷售旅客產品;而街市的鮮活食品種類不多,這極大地限制了他們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和多元經營的潛力。部分市販也反映攤位面積細小,限制了貨品種類,導致因進貨量少而成本較高。
隨著澳門社會發展,遊客對街市消費及體驗本土文化漸感興趣,部分街市熟食檔已成遊客熱點,街市自身的活化與轉型刻不容緩,加上市販行友平均年齡較高,一旦失去經營條件,難以重投勞動市場,期望當局對整體街市及小販區開展系統研究、制訂規劃,出台一系列的宣傳、鼓勵和幫扶措施,從而盤活街市,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支持市販行友自力更生。
而綜觀市政署近年正積極推動氹仔街市活化計劃,並同步推進路環街市活化及台山街市翻新工程,當中無論是沙梨頭街市的美食廣場,抑或是氹仔街市將部分區域轉型為輕食、文創、咖啡檔等,都競投反應熱烈,這充分表明社會對新經營模式抱有濃厚興趣,也為年輕人創業提供了新的機會,通過引入新思維、新業態,為傳統街市帶來新的活力和面貌。
另外,澳門街市在鮮活食材進口方面受到顯著限制,許多內地常見且深受居民喜愛的鮮活食品,例如新鮮羊肉、鵝肉、黑毛豬肉、不同種類的新鮮鷄肉,甚至是去年在試點項目中備受好評的貴州黑毛豬等,在我們本地的街市都難覓其蹤。這並非市販不願提供,而是市場條件所限。反觀內地有許多種類的鮮活食材,這亦成為居民選擇“北上”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對此,隨著澳門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希望本澳能夠善用內地的結對幫扶及大灣區合作機制,打通多元食材的供應鏈,滿足居民對優質多元食材的需求,為我們的街市市販注入新生命力,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營商空間,推動市販的轉型升級與青年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