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就業調查二O二四》資料顯示,十六至四十四歲的組別當中,失業人口有四千七百人,佔總數百分之六十七;就業不足人口有三千三百人,佔總數百分之六十一。議員李良汪指出,有關情況凸顯現有政策的不足,既影響青年發展,亦對本澳的經濟和社會穩定帶來影響,解決青年就業的問題已刻不容緩。
他指出,本澳現有十八萬三千二百二十二名外地僱員,當中非專業外僱人數有十四萬九千六百七十二人,相關崗位不少為本地失業居民符合條件且正在尋找的工種,包括六大休閒企業的文職、金融機構的櫃檯、高端品牌的零售等。特區政府有必要重新審視大型企業的外僱審批情況,釋放部分本地僱員有意願且有能力擔任的職位,貫徹落實外僱作為補充本地勞動力不足的輸入政策,確保本地居民優先及持續就業。
此外,《二O二五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提及,將增加赴內地實習崗位、延伸本澳實習計劃至內地發展的澳門青年、推出支持青年到大灣區就業計劃等,為青年就業創業創造更多機遇和條件。李良汪認為,除了支持青年到內地發展,在配合本地多元產業發展的方向上,更需加大力度作出有力支援,尤其應根據本澳行業發展需求,在現有的政策基礎上,拓展更多相關的職業技能鑑定項目及職業培訓課程,同時推動產教融合發展,為本澳居民尤其青年人在適應經濟轉型、產業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上,提供職涯規劃及技能培育的支援。
他稱,雖然當局一直強調,在任何情況下,對於本地居民有意向及具條件擔任的職位,企業必須優先聘用本地居民,但十六至四十四歲的青年群體佔失業人口總數百分之六十七及就業不足人口總數百分之六十一,加上應屆畢業生即將投入勞動市場,青年就業情況越加緊張。質詢當局會否認真審視現時大型企業當中符合居民意願且具條件入職,但正由外僱擔任的工種,包括六大休閒企業的文職、金融機構的櫃檯、高端品牌的零售等崗位,釋放相關職位,增加本地居民就業機會,以落實外僱作為補充本地勞動力不足的政策原則,確保本地居民優先及持續就業?
特區政府指出,針對澳門就業結構失衡等問題,將研究設立綜合的職業培訓平台,因應行業調整,針對性設計課程、投放資源。然而,就青年群體因專業技能與崗位要求不匹配、長期投遞簡歷無回音等問題,李良汪質詢當局有何短、中期規劃,如優化職業培訓體系及招聘市場供需匹配機制,以提升青年群體的就業競爭力?
此外,李良汪要求當局交代,除了支持青年到內地實習及就業,因應本澳產業轉型及新興產業的發展,特區政府有否計劃在勞工事務局的職業技能鑑定項目中擴充相應的專業認證範圍,以配合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及多元化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