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關於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問題。
本屆政府施政伊始,就設立由行政長官擔任組長的公共行政改革領導小組和由司長擔任組長的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協調小組,彰顯本屆政府進一步深化公共行政改革的決心。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曾於2007年設立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委員會,但於2024年1月撤銷。對於撤銷的原因,司長曾表示,行政長官與各司司長的恆常政務會議已經可以充分討論相關議題,有關委員會存在的意義不大,且效率非常低。
請問司長閣下:
新成立的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協調小組與之前撤銷的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委員會相比,具有哪些更加積極的作用?
司長回覆:
2007年的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委員會參與的人比較多,大概14、5個人,委員會尤其不是諮詢性質的委員會,人多了效率不一定高。新成立的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協調小組與之前撤銷的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委員會二者最大的分別在於之前的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委員會是由行政法務司司長做統籌,而新成立的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協調小組則是在長官領導下的委員會。公共行政改革的重大方向、重大政策在長官和五司的層面已經確立,公共行政改革統籌協調小組將重大方向和重大政策分散到各個司去落實,因此,現在有必要,也應該有效果。
此外,習近平主席多次對提升本澳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出要求和期望。行政長官參選政綱首項施政理念便是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管治水平,擬從深化公共行政改革、健全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等11個方面加以推動。
推動特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是促進本澳自身可持續發展、造福市民的需要,亦是精準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經過25年的發展,不管是公共行政改革還是社會基層治理均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政府未來的發展方向令人關注。
請問司長閣下:
除了加強公共行政改革的統籌協調力度、引導和規範社團發展外,政府將如何透過深化公共行政改革及完善基層治理以推動特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市民滿意度和幸福感?
司長未回覆
二、關於優化部門內部架構設置及職能的問題。
上屆政府以電子政務作為公共行政改革的切入點,對公共部門、自治基金及項目組進行一系列重整,將公共部門數量控制在71個。
今屆政府進一步深化公共行政改革,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將有序開展職能架構重整工作,首先推進行政公職局及市政署的重組工作,有關施政方針反映公共行政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將直面公共行政中的制度性與深層次問題。
請問司長閣下:
施政報告指今屆政府將繼續推進架構重整,精簡政府組織架構,請問,有關精簡是針對整體架構還是針對公共部門內部架構?對於71個公共部門數量,未來是否仍有精簡的空間?
司長回覆:
關於這一次公共行政改革,其中一個重點是政府精簡架構,這個是一個重點,因為公共行政改革不外乎架構、人員、服務三方面,架構是一個重點。關於政府架構,我們主要是從制度的構建、跨部門的重組和合併、精簡部門內部架構三個方面進行,去解決一些現在存在的職能分配不清,很多事需要跨部門和架構臃腫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有一個法令規定,就是85/84M法令。我們檢視了法令的規定已經過時了,已經是八十年代了,需要檢討的。我們會在這一次提案重新制定這個法律,這個法律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明確什麼是公共部門,明確部門的定義。到時按照這個定義之後,會大概有多少個部門,因為之前長官都講了,有些譬如說長官辦公室、行政法務司司長辦公室,它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部門。經過重新定義,我們估算大概有四十到五十個公共部門。另外一方面是設定、設立部門和附屬單位的標準,在什麼情況之下才構成一個局級部門。這些局級部門裡面,什麼標準、什麼條件才可以訂定廳和處呢?這些由法律規定。另外一方面就是訂定公共部門組織運作應遵循的原則。修訂了這個法令之後,我們會開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對部門的合併或重組。對一些職能關聯性比較強,又或是有些部門職能過於單一的,我們會繼續做部門的合併。不過相對來說,我都講了,這一屆不會有太多公共部門合併的,因為之前基本上有條件的已經合併了,不過,有一些都還有條件,例如我自己範疇的,我們會考慮將印務局合併到法務局,這是一個例子。另外一方面是針對部門之間,職能交叉、重疊、分工不明的情況,開展相應的工作,應該轉移的職能,應該轉移到單一部門,又或者明確一個主責的部門,以減少跨部門的情況。很多時候我們講跨部門,不是那些部門想要跨部門,很多時候跨部門的功夫是法律制造出來的。我想在這方面我們會透過公共行政改革領導小組的決定加上統籌協調小組的推進去做好這方面工作。
另一方面是完善職能的配置。我們發現有一些應該由公共部門負責的事項,暫時是沒有一些公共部門負責管理的。例如都市更新。很重要的一件事,不過,如果今時今日你說都市更新是哪個公共部門負責呢?好像又沒有一個公共部門是管理的。在這方面已經跟譚司長做了溝通,將來會透過法律的修改由工務部門去負責。
另一方面就是精簡內部架構。我想下一個階段,部門合併,我剛才說了,不會太多。可能一個司下面只有一、兩個差不多了。因為有時候為合併而合併,效果不是那麼好。反而重要的架構、精簡的工作是現有部門內部結構的一個精簡。
新的公共部門結構組織法出臺之後,我們要求現在的部門,每一個部門都要按照法律的規定重新檢討自己部門的規模,自己部門的職能,尤其是自己部門內部的負責單位的聽、處的設置,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是否和部門工作相適應、匹配。
李振宇議員:
除了行政法務範疇今年將對公職局及市政署開展內部架構重組精簡外,經濟財政範疇今年都將開展財政局及金融管理局的架構重整工作。請問司長閣下,裁撤的部門人員將如何調動及合理配置?過程中如何平衡公共行政改革和公務人員隊伍穩定、權益保障和士氣等問題?
司長回覆:
不管是市政署重組還是行政公職局重組,都不會炒人。因此,受影響的同事不需要擔心,不會因為重組炒人。主要是廳、處職能的轉變,可能減少廳、處,一些廳、處的主管可能會受到影響,其他同事只是一些工作崗位和附屬部門的調動,大家放心。
三、關於完善公務人員外地公幹制度的問題。
現時,公務人員外地公幹制度由《澳門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通則》)規定,有關規定制訂於澳葡政府時期,實施至今已35年,與現時本澳發展現狀已不符合。比如,如果公務人員到香港和廣東省即日往返的公幹,日津貼僅為規定金額的35%。此外,如果支付給公務人員公幹津貼,即使公務人員在休息日到外地公幹,亦無權收取任何補償。這些規定對於公務人員公幹積極性有一定影響。
隨著本澳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合區建設,公務人員到深合區、大灣區乃至內地其他省市公幹的情況將日益頻繁,可見有必要對《通則》適時作出修訂。
請問司長閣下:
政府會否檢討完善《通則》對於公幹的規定,以保障公務人員合理權益?
司長回覆:
必要的時候會對《通則》作相應修改,完善公幹制度。
四、關於跨職程晉升的問題。
設立跨職程晉升機制是不少公務人員的訴求,對於有關訴求,司長閣下曾經表示,有關訴求涉及到公平性問題,政府經過深入研究後認為暫時未具備條件推行。
不過,行政長官在其參選政綱中提出,要探索建立跨職程晉升機制,設立合理的職程階梯,實行循階有序進行。今年度施政報告對行政長官參選理念作出回應,表示將深入研究並設置公務人員跨職程晉升機制。
請問司長閣下:
對於設置跨職程晉升機制,將如何有效凝聚公務人員共識,令制度保障公平的基礎上,提升公務人員士氣?有沒有時間表?
司長回覆:
整個公務人員職程制度修改到今時今日具備條件開展跨職程晉升,其他應該改的已經修改的七七八八。跨職程就是譬如現在如果是技術員職程,350入職,如果沒有改變,做到退休都是技術員職級,是跳不到430高級技術員。如何讓表現優異的公務人員透過有條件、有要求、有標准的挑選選拔機制,可以由350去到430職級是今次希望創設的內部晉升機制。不過,跨職程晉升是一個特殊的制度,是一個例外性的制度,並且數量應該有所限制,否則全部是內部人晉升,外部人員就沒有機會考進來。
五、關於提升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成效的問題。
深合區將是本屆政府施政重點任務,因此,公務人員尤其是領導及主管人員應加深對深合區發展情況的瞭解,要主動思考深合區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未來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應加強深合區和大灣區內容的培訓。
今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將委派更多優秀公務員到深合區執委會及各工作機構工作,逐步提升澳門公務人員比例。
請問司長閣下:
對於委派到深合區的公務人員,會否加強對相關人員深合區政策及深合區發展理念方面的培訓,促進相關人員主動思考深合區發展?
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未來會否加強公務人員深合區和大灣區區情的培訓?以至於如何滿足各層級公務人員需求改革培訓體系,提升公務人員素質的同時,有效落實人員梯隊建設,儲備特區管治人才?
司長回覆:
我們會檢討公務人員領導力培訓班成效,利用橫琴合作區和澳門雙方的優勢,做好領導力培訓班兩邊的實習和各方面的交流,令參與培訓的同事對澳門特區的部門運作和合作區都有充分的瞭解。
六、關於街市活化的問題。
近年,政府持續從軟硬件兩個方面增強街市競爭力。今年市政署將啟動氹仔街市活化計劃,推動氹仔街市轉型,同時計劃重整台山街市。
新城A區經屋正在接受申請,預計很快將會有市民入住。司長表示將會在新城A區嘗試建設新型街市,已有選址,至於新型街市的發展方向,司長表示待參考雀仔園街市重整情況後再決定。
請問司長閣下:
新城A區街市的發展方向是否已經明確?預計何時開展建設工程?此外,社會對於營地街市的活化都提出不少意見,司長對於營地街市的活化方向有何構思?
司長回覆:
政府之前已經開展氹仔街市的招標,希望除了引入一些傳統街市的售賣種類,也都希望有一些文創,有新的嘗試,讓街市與現代旅遊城市發展相貼近。接下來,如果氹仔街市改造成功的話,同期我們現在計劃有關營地街市的改造,因為兩者的類似度比較高。另一方面,都在開展台山街市的改造規劃,台山街市的改造方案將參照沙梨頭街市的改造方案。
李振宇議員追問:
謝謝主席,謝謝司長的詳細回覆。
還有一個關於除了引導和規範社團發展外,有什麽完善基層治理的措施可以透露。
這裡我想對公共行政改革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我們看到這次公共行政改革措施、乃至項目有“精度”,例如針對性強化統籌協調,完善組織機構,革新管治理念,改進管治方式,完善人員管理等等;當然,我們希望公共行政改革要有“速度”,要有一種時不予我的緊迫感。正如施政方針所講,“施政重在落實”,公共行政改革最終是要讓市民感受實效,獲得實惠;亦希望公共行政改革政策有“温度”,整個過程中,能夠重視和公務人員及相關團體的緊密溝通和交流,從而提升公共行政改革措施的認受性。
“上下同慾者勝”,公共行政改革可否成功,關鍵在於全體公務人員的責任擔當。這種擔當要有激勵引導機制,要有問責懲戒機制,還要有容錯糾錯保護機制作前提,促使願擔當,敢擔當,善擔當蔚然成風。
期望在本屆政府在公共行政改革方面能夠取得更多突破和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