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新聞 王義桅:掌上明珠的第一份禮物——華僑華人的民心相通與澳門智慧

王義桅:掌上明珠的第一份禮物——華僑華人的民心相通與澳門智慧

華僑華人聚濠江大會、華僑華人助力 “一帶一路” 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澳門盛大開啓。該論壇由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澳門歸僑總會聯合主辦,是澳門喜迎賓朋的傳統交流平臺。論壇第二届在澳門旅遊塔舉行,盛會嘉賓雲集。來自海外約80個國家和地區的187位僑界領袖、僑界青年應約而至;内地各省市僑務單位及港澳臺社會各界等近千位嘉賓齊聚濠江、共襄盛會。五湖四海的嘉賓齊聚一堂,為“祖國的掌上明珠”帶來第一份禮物,携手共譜發展新篇。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教授受邀出席,發表了題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之道:華人華僑的智慧》的主旨演講,相關內容在央視 CCTV4 報道。隨後在行程中,王義桅教授接受了回訪,就“一國兩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澳門智慧展開了深入探討。

問:您提到文明互鑒時指出,文明是一個 “成爲” 的動態過程,恰似 “遇到了你,才成就了我”。從國際關係視角出發,如何看待在澳門發生的文明互動與生成?從澳門研究的視角,如何體現地方性、國家性和國際性?

王義桅:文明關乎“我們”的問題,如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去哪兒?來到澳門,人們能夠體驗到更具深層、更全球化的澳門。活動主辦方盛情邀請,安排觀看張藝謀導演、何超瓊出品的《澳門2049》,哲學理念與視覺效果非常震撼,引發了對文明碰撞全方位思考。

第一是自然與科技;呼麥,無需藉助任何科技手段,從腹腔發出鳴響,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狀態,這是人類本來的狀態。而科技推動文明走向現代化,人類發展出現代性之後,卻逐漸喪失了直接溝通的能力。人和自然的隔絕也使文明之間的對話難度增加。《苗歌·空靈》形象地再現“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傳統的越是現代的”哲理。

第二是過去與未來;文明在歷史的灰塵中,沉澱出“我是誰”,在遇到另外一種味道、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時,加深了“我是誰”的認識。《彝聲·海洋》/《唱書·緣起》都表達了這一思想:文明互鑒,無論是我借鑒你,還是你借鑒我,都存在一定的文明悖論。文明的最好狀態,是“我們”一起,形成合力,定義這個類別,在類別中重新發現自己。

第三是强大与脆弱:《秧歌·數控》場景演出暴露AI的脆弱性,人與AI互動的時候,突然停電了。停電了,即使AI再先進,也使不出來。《岔口·面具》將京劇《三岔口》故事與人-iPad隱喻很好關聯,看似強大其實很脆弱,看來先進卻可笑:一直在與影子打鬥。開場表演《神鼓·影子》就道出了“人定義機器”還是“機器定義人”的人類文藝復興主題,發出了“AI不教,人之過”的感慨。

《2049》這樣的一場演出,放在澳門,十分適宜。澳門是中西文明交匯之地,正如《美獅·光芒》表達的中國舞獅文化與美高梅的獅子王,都在變幻莫測的聲光藝術中實現“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澳門是以小容大,展示“一多不分”“理一分殊”理念,最符合“小而美”的特質,能夠容納進這麽多元素,承載這麽多發生。澳門不去分辨,哪裡是你,哪裡是我,文化中分不出哪些是中,哪些是外,各民族與地域的文化元素皆得以自然呈現。澳門開放而包容,這正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韌性。我常説,中華文明傳統以土地為根,以陸觀海,以海觀洋,正邁向以洋觀洋、以天下觀天下。因此,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張開放、包容,不去挑戰現有海洋秩序,而是推動海洋秩序更加包容、公正、合理、可持續。這種21世紀的海洋觀,在澳門五百年的歷史中,已有所體現。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澳門是鑲嵌在南海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偉大祖國的一方寶地。中國最早一批留學生從這裡走向世界,不少中華經典在這裡經翻譯傳到西方,西方近代科學、技術、文化不少經澳門傳入中國內地。在不同歷史時期,澳門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作出了獨特貢獻。”澳門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特殊形態,無論是走向海洋文明而生,還是海洋文明向這顆明珠走來,如今,澳門正是中華文明凝聚在南海之濱的璀璨明珠。

2025年澳門旅遊論壇即將舉辦,我覺得可從三個境界予以設計:發現他——異域文化、風光;發現我——我通過你而成為我:旅遊發掘自我、完善自我;發現你我之外的世界:我將無我,不負人類。旅遊資源——自然風光或文化遺產,只是坐落在你那兒的人類共同財富,正如候鳥經過你頭頂上空而不是你的,應維護、弘揚,造福人類。自然與文化、時間與空間、小我與大我,完美融合。

問:您主張國際關係學是人學在國際層面的體現。您兩次作為世界華僑華人彙聚濠江活動的主講嘉賓,如何理解 “人” 這一關鍵因素,以及歸僑群體所發揮的獨特作用?

王義桅:受主辦方邀請,我的演講題目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之道:華人華僑的智慧》。演講以紀錄片《鄔達克》為引,先講了外國僑民故事。鄔達克(Ladislaus E. Hudec,1893-1958)作爲一名外國人,在上海設計了超過100棟單體建築,至今仍然有35處被列爲上海市歷史保護建築,例如國際飯店、大光明影院、綠房子等。人們知道他,不是因爲他來自哪裡,國籍是什麽,而是因爲他跨越鴻溝,尋找共識,創作經典。上海設有他的紀念館,人們紀念他為“上海建築師”,贊揚他連接了世界。他鄉即故鄉,華僑華人對此最有體會。華僑華人能夠在我國和他國之間建立關係共同體,促使國家之間的關係由物理反應向化學反應轉變。

在本届華僑華人聚濠江活動中,我的鄰座是塞舌爾共和國(Republic of Seychelles)的華裔,從他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對當地社會瞭如指掌,全方位參與當地的經濟文化生活。我沒有去過塞舌爾,但我曾到過毛里求斯,與當地僑領朱梅麟(Moilin Jean Ah-Chuen 1911-1991)有過深入交談。朱梅麟是毛里求斯前國會議員,他的貢獻被標誌性地表彰,路易士港的一條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政府發行的25卢比钞票印有他的頭像。二戰期間,毛里求斯生活物資短缺,朱梅麟號召零售業商人,配合政府調運庫存貨物,以保障民眾生活所需,解決了當地的食品危機。他創立ABC集團,從零售店發展成為毛里求斯的領先企業。回想起他的談話,言語之間,表達出重視實業的理念,建立出口加工區,發展紡織加工業。這樣的一代僑領所展現的遠見和才能,在更高的國際舞臺上,回答了世界對中國的提問。由此,我想到二零二四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之後,我回答雜誌社的提問,在《爲什麽要重視非洲?》文章中提到,中國是具有全產業鏈的國家,從進口原材料和能源,到成品出口非洲市場等方面,我們都應該樹立一個觀念,為非洲人民服務,才能更好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從而更能為世界人民服務。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經驗,有助於我國開拓商品市場,通過到非洲去大量建設我們的標準化體系,將會大大促進中國標準逐漸成爲世界性的標準。海外華僑華人完全可以成爲我國擴展海外市場的對接人。

近年來,中國先後提出“三大全球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在這個整體框架下,華人華僑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紐帶,以多種方式展現著“國際社會身邊的中國”。如劉雅煌會長所言,華僑華人憑藉自身優勢,積極投身於祖國建設的各個領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在經濟領域,將中國的科技技術和標準化建設經驗引入當地,以 “授人以漁” 的方式,幫助所在國提升自主發展能力;主動利用跨國交流機會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助推共同體構建。通過舉辦春節慶祝活動、文化展覽、武術表演等多種形式,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成為了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吸引著當地居民和各國遊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教育交流,培養出既了解中華文明又熟悉所在國文化的人才,為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播下種子,讓世界看到中國尊重不同文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胸懷。

習主席近期訪問秘魯,在署名文章《讓中秘友好之船揚帆遠航》中,提到秘魯是中國在太平洋對岸的“鄰居”,孕育了卡拉爾、查文、奇穆、印加等古老文明,秘魯人民親切地稱呼中國人為“老鄉”,秘魯國會通過決議,將每年2月1日確定為“秘中友誼日”,當地中餐館稱作“吃飯”,展示了中華文化在當地的深遠影響,凸顯了中秘兩國民心相通的緊密聯繫。正如劉會長對華僑華人事業的評價,發揮海外聯繫和文化背景優勢,在全球化時代,立足國際舞台,滿腔熱情投身民間外交,穿梭各國搭建 “一帶一路” 文明交流互鑒之橋,以實際行動為祖國昌盛、全球交流拼搏,書寫輝煌篇章。

問:您認爲“一國兩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地方實踐,爲什麽澳門可以承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國兩制”實踐?

王義桅: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三個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一個關鍵詞强調“人類”,背後所表達的價值觀乃是超越國家利益看人類社會未來,關注長遠、整體人類利益。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危機,也是塑造人工智能、全球公域秩序,不能重複權力政治;“命運”指的是超越資本全球化時代强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邏輯,實現人類共贏、安全共享;“共同體”説明了各國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是形成命運共同體的前提;其次超越國際社會,確立人類意識和共同身份。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一帶一路”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國際價值理念與合作倡議,兩者虛實結合、相輔相成的關係體現了中國建設的重要經驗——目標驅動、問題導向以及傳統“和合”文化。“和”,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目標驅動特性,“合”表達“一帶一路”的問題導向。

“一國兩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地方實踐,其根源在於其所承載的和合共生理念。習主席訪問澳門時指出,“一國兩制”蘊含的和平、包容、開放、共用的價值理念,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護。他要求澳門,立足“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定位,健全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要進一步加大雙向開放力度,促進同葡語國家全方位互利合作,積極投身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擴大國際“朋友圈”打造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重要的橋頭堡。“一國兩制”所表達的包容互鉴,有助於在我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深刻理解習主席深化三個“聯通”的要求,統籌深化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和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完善“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協調推進機制。世界是通的,和合文化在一國兩制中得到集中體現。

劉雅煌會長對於澳門的介紹,令人印象深刻,東瀕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西連琴澳深合區,北望神州大地,南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五小時航空圈覆蓋近40億人口。澳門繁榮富裕,“全域旅遊”“世界最安全”標杆城市、“最佳亞洲會議城市”,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一國兩制”的魅力。澳門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頭堡,也為國際合作搭建橋梁。澳門文化多元共融,無論是華人文化與葡萄牙文化的交織,還是天主教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和諧共處,都彰顯了澳門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僅以教堂和廟宇為例,澳門到底是教堂多,還是廟宇多?是西方的神多還是中國的神多?澳門人除了天后和佛教、道教的神仙外,還供奉包公、關帝、財神、土地公、女媧等等諸路神仙。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等洋教的澳門人與他們相安無事。洋神仙、中國神仙各司其職,分工具體還不打架。再如,在澳門的建築文化中,中西藝術風格的相互滲入、交融,組成了澳門建築文化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媽閣廟和大三巴各為澳門中西建築的精品代表。普濟禪院作爲典型的中國佛教禪院,廟貌巍峨,琉璃瓦脊,翡翠檐頭,雕梁畫棟。供奉天主教的安多尼神像的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與望德堂、寺廟的共存共榮,從一個側面折射了澳門文化的包容性。

此外,澳門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機構,與眾多國家和地區建立穩定經貿關係,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劉會長情真意切,邀請到訪僑領以澳門為視窗,融入祖國發展,並以歸僑總會的名義向全球發出邀請,通過澳門招商投資促進局、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項目,吸引高質量人才,這樣的胸懷和包容,將通過澳門的聲音,傳向世界。澳門就像一座橋樑,連接著中國與世界,促進了不同文化、不同制度國家和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澳門的成功為世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範本,證明了不同制度可以在同一個國家和地區內和諧共生,共同為人民的幸福和地區的發展服務,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高度契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