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實施的最後一年,特區政府近年來緊密圍繞規劃中的四大主線,積極落實各項環境保護工作。包括逐步推動“減塑”工作,多項回收計劃相繼推出,覆蓋更多回收類別等。
然而,本澳的環境保護工作仍有眾多優化的空間,特別固體廢物處理是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據本澳2023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為2.02公斤,資源廢物回收率近年維持在20%左右,這意味著在廚餘、電子電器、電池紙類、金屬等資源回收率有待提升,需進一步擴大回收網絡、增強回收誘因,同時持續提高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意識。
從制定下一階段的環境發展保護規劃工作,跟上國家綠色發展步伐的角度,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請問當局如何在規劃實施的最後一年,確保《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中的各項指標得以落實?對於下一階段的規劃,當局有何新的構想和舉措?如何跟隨國家的步伐,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
2、當局在2017年發佈《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2017-2026)》,計劃提出“目標在2026年,將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16年的每日2.11公斤減少約三成,即每日1.48公斤”,然而,目前2023年的數據顯示為2.02公斤,請問當局如何在剩餘的時間追趕,實現這一目標?今年會否考慮推出新措施推動目標的落實?
3、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近年已逐步形成全鏈條的垃圾回收產業鏈,並早於2020年已建成第一座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及宣教基地,請問當局未來如何借鑒深合區的綠色低碳產業鏈經驗,與內地政府及深合區相關機構加強合作,藉助新的科技技術,推動本澳垃圾回收工作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