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澳門人口結構變化,出生率下降,老齡化加劇,加上經濟轉型導致部分家庭收入下降,以上因素都是影響勞動力市場和地區經濟的不明朗因素。近年的《澳門婦女現況報告》顯示,2021年澳門本地居民勞動力參與率女性為 59.2%,男性為 67.2%,女性參與率較男性低。而35歲至54歲的婦女較多因為照顧家人,而沒有從事正職,需要照顧的包括長者及身心障礙兒童。由此看來,女性承擔家務重擔,即使高職位或更優的待遇都平等地開放下,仍可能因家庭因素無法參與競爭。
有研究指,如果消除所有性別就業差距,可以促使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高近20%。可見女性既是作為家庭及孩子們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一環。自特區成立以來,政府多措並舉提升婦女權益,包括提高女性的社經地位、參與度、以及教育程度。然而,女性勞動權益仍有待改善,例如現時法定產假天數少於國際標準及公務人員的水平。
為此,本人建議以不同面向去支持她們在就業競爭時面臨的困難:
首先,在法制上,政府應適時完善及檢討各類保障的法律法規,並在“澳門婦女發展目標”下,加強對孕婦、產婦以及初生階段的勞動保障,在改善哺乳時間、彈性工作時間、育嬰假及家庭照顧假上著手,落實統一公私部門產假天數等,以進一步優化女性勞動條件。
其次,在友善政策上,政府應增加並擴展社會服務支援體系。近年政府優化托兒服務,總體托額充裕,並協調受資助托兒所推行的“弱勢家庭幼兒優先入托制度”,幫助存在困難的家庭。但雙職及輪班工作的家庭對托兒需求仍大,尤其是3個月至1歲幼兒的「BB班」托額略有不足。建議政府加強社區服務配置,適當增加「BB班」托額,供1歲以下幼兒入讀,讓照顧者或雙職家庭得到適切的支援。
隨著雙職家庭的增多,在未來社區的家庭發展工作計劃中,只有多面向地提升女性勞動權益,分擔及關注她們在生活壓力,以及以友善政策去支持她們在就業中面臨的狀況,才能更好地促進她們的發展,更好地提升她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共建和諧包容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