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澳出生嬰兒數目近年持續下降,社會對於如何提升居民的生育意願一直有不同的意見與討論,當中亦包括醫療輔助生殖服務方面。相較於其他居民在是否生育上有不同考量,對於有意使用輔助生育服務的不孕不育夫婦而高,他們已有明確且較高的生育意願,只是“敢生、想生,卻不能生”。由於相關治療費用高昂且一般需嘗試多次治療才能成功,而以往本澳公立醫療機構未有成功率較高的體外受精(IVF)服務,加上自2015停止轉介外地進行後,這些不孕不育夫婦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都面臨著更沉重的精神、身體與經濟等壓力。
事實上,內地已有部分省份先行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國務院近期亦在相關文件中提出了“加強生殖健康服務,指導各地將適宜的分娩鎮痛以及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範圍”的內容;另外,鄰近香港亦由2024/25課税年度起,將因醫療需要而接受輔助生育服務的納稅人,設立每年最多10萬元輔助生育服務開支稅項扣除,以及逐步增加體外受精治療的輔助生育服務近六成的名額。上述措施都反映出支援輔助生殖服務的使用,對於鼓勵生育的重要性。
需要肯定的是,特區政府重視推動本澳醫學輔助生殖技術的發展,以及其對家庭發展的重要性。行政長官日前在立法會總結回顧特區政府五年的工作時,提到將推出《醫學輔助生殖服務補助計劃》(下稱《補助計劃》),為澳門居民免費提供有限度的輔助生殖服務,並會在2024年底前開始啟動個案的評估和後續安排,而澳門協和醫院亦將於2025年第二季具條件提供服務。透過補助計劃的經濟支持,以及澳門協和醫院在治療技術上的優勢,將為本澳不孕不育夫婦的生育權利提供更大的保障,無疑回應了他們長久以來的期盼,亦十分關注計劃後續的落實與申請的詳細資訊。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1.盡快公佈計劃與服務的詳細資訊。衛生局及澳門協和醫院應及早公佈《補助計劃》的詳細資訊,包括申請的流程、服務項目、治療次數、適用的對象及年齡範圍等,方便有服務使用需求的夫婦更好評估自身狀況及安排使用服務的時間,提早做好備孕及懷孕的準備。。
2.發揮公私營與非牟利醫療的合作。現階段本澳已有非牟利綜合性醫院開辦醫學輔助生殖中心提供相關服務,建議讓《補助計劃》能納入其他醫療機構,一方面將有助於增加不孕不育夫婦治療服務的選擇,縮短輪候時間,同時也能促進三方醫療合作互補與相關技術的發展。
3.加強技術引入及專業培訓提高母嬰健康保障。透過加強澳門協和醫療及公私營與非牟利醫療的合作,促進輔助生殖技術交流、引入更先進的母嬰健康篩檢項目和加強婦產兒科醫療人員培訓,從而整體提高對本澳母嬰健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