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澳近年致力發展多元產業,以及回應社會發展和民生需要,運輸物流是當中重要的一環,故此須為行業制定清晰的發展方向。當局於2017年撤銷物流業發展委員會,並表示物流業界可善用經濟發展委員會的平台向政府提出行業發展意見;但近年聚焦討論“1+4”產業發展策略的同時,似乎較缺乏對物流業發展的前瞻規劃部署。
按統計局資料顯示,本澳2024年第1季會展活動共307項,會展活動數目按年增加31.2%;另外,今年首4個月跨境汽車流量有約279萬車次,較去年同期增加34.7%;陸路貨櫃貨物毛重於同期上升1.2倍至21,999公噸。海上貨運方面,今年首4個月港口貨櫃貨物毛重共62,769公噸,按年增加3.6%;另外本澳目前多個建築項目正如火如荼,建築業運用的施工技術不斷更新,每日都需要運輸大量的工程機械或物料應付所需,當中亦涉及跨境運輸需要。
無論會展業、建築業等行業發展,以及民生貨品的需要,都離不開的物流業支援,與此同時,業界在運作和發展方面仍面對不少問題,例如業界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當初興建物流中心的計劃改為港珠澳大橋澳門跨境貨物轉運站,未能充份發揮分貨、拆裝等功能。此外,物流業作為貿易的推動引擎,需持續提升區域競爭力,應加強基礎設施規劃,亦需要不斷完善貨物通關流程、關檢措施、技術標準,加強物流訊息應用技術及人工智能開發等。
另外,因應業務需要和工作量的增加,一些貨運業界除了使用本地拖架外,也需要向當局申請臨時拖架,但目前審批程序較繁複及時間長,不僅未能配合貨運需求,甚或會因機器設備等“遲到”而拖慢工程進度等,影響其他行業。故此,業界期望在申請臨時牌的審批程序和收費等都能有所優化。同時,本澳擺放拖架空間長年不足,業界難以找到適合地方停泊,亦希望當局在作出規管同時能考慮有關問題,在政策層面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持續拓展這些中小企及業界生存空間,以支持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物流業發展委員會撤銷多年,早前當局回覆議員質詢時指出,促進物流業發展涉及跨範疇職能,政府相關範疇、部門會互相配合,按職能分工推動物流業發展,並會多管道聆聽業界意見和建議。業界多年來提出了不少訴求,請問當局有何統籌機制分析和落實相應措施?有何關於物流業發展的策略?有何具體方向支持物流業界發展?
二、本澳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無論在會展旅客消費、跨境貨運等方面的數量都有增加,物流業發展包括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土地使用、出入境通關,並與其他產業或民生服務息息相關,目前跨境運輸物流業界存在不少困難,例如申請臨時號牌成本問題、審批程序有待優化等,當局將如何加強與業界溝通及回應需求?
三、掛車及半掛車需要較大空間停泊,跨境運輸物流業界泊車方面一直存在困難;目前《公共泊車服務制度》已經完善,交通事務局亦新增了部分戶外停車場,請問當局有沒有計劃積極利用土地資源,在合適位置增設相應的停車空間,以紓緩業界的困境?
澳區政府經科局關於立法會李靜儀議員書面質詢的回覆如下:
遵照行政長官指示,經徵詢保安司司長辦公室及交通事務局的意見,本局就立法會2024 年6 月25 日第691/E524/VII/GPAL/2024 號公函轉來李靜儀議員於2024 年6月14日提出,行政長官辦公室於2024年6月26日收到之書面質詢,回覆如下:
物流業覆蓋範疇廣泛, 是一項涉及海、陸、空運輸,貨物儲存、出入境通關等多領域的運輸活動, 行業發展需考慮到海陸空交通運輸系統佈置、土地資源利用、通關措施等方面,整體規劃需由特區政府相關權限部門作統籌協調。
保安司司長辦公室表示, 澳門海關一直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推動本澳物流及貨運發展的政策措施, 已先後推出“中轉易”、“清關易”和“粵澳海關跨境一鎖”等便利通關措施, 以及定期與相關團體舉辦座談會, 加強聯繫和瞭解業界營運狀況,並就通關措施、流程和關檢工作等方面交換意見。
另外,為落實《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 保障分線管理政策下免(保)稅貨物經橫琴口岸進入深合區,經粵澳相關部門協商,決定分階段有序恢復橫琴口岸貨物及運輸車輛通關。首階段自今年6 月30 日起恢復,有效降低企業於澳琴兩地之間的跨境貿易成本,促進物流業發展。
關於質詢問及業界泊車問題, 交通事務局表示, 考慮到本澳土地及公共資源有限, 政府必須綜合考慮包括環境條件、現有設施使用率、不同道路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以合理設置各項交通設施。
未來, 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將繼續按照職能分工, 並積極配合推動本澳物流業發展,為業界提供適切支援服務。
局長
戴建業
202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