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青洲一宗懷疑斑馬線沒有讓先而導致的交通意外,令社會再次關注本澳行人過路安全。參考2024年交通數據,截至7月,涉及行人橫道不讓先的違規個案達313宗,而駕駛時使用流動電話的違規個案共1,324宗,兩者較去年同期均增加接近五成;另一方面,在行人違法過馬路方面,更是高達5,398宗,較去年同期上升3.5倍[1]。相關數據均顯示本澳在交通安全意識方面有待提升,政府除宣傳教育外,有必要加強硬件配套和執法力度,以提升各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保障。
在守法意識方面,隨著近期治安部門的大力整治,檢控數字大幅上升,除了顯示交通安全意識有提升空間外,更彰顯恆常性執法對維持交通秩序的重要性,有效杜絕僥倖心態,從而減少交通意外發生的可能性。然而,執法部門人手緊缺,一定程度上導致執法可能多以專項行動,或針對多發黑點為主的方式,如何維持執法力度的廣泛性和持久性,對提升本澳交通安全和守法意識至關重要。近年政府主張智慧警務,藉引入科技手段以提升執法成效;而事實上,國內及世界各地,均陸續採取人工智能手段,以打擊斑馬線不禮讓行人及駕駛時使用流動電話等違規個案,技術成熟且取得顯著的成效,相關經驗值得本澳借鑒。
除執法手段外,周邊地區亦陸續優化斑馬線的硬件配套,或提升其顯著性,以引起駕駛者的警示和集中力。例如,香港引入黃波燈,內地增設斑馬線發光裝置,而台灣地區亦改變斑馬線的道路標線顏色,均實現降低行人事故率的效果,尤其是照明及光線不足的地區,令斑馬線更顯眼易見,從而提醒駕駛者停車讓路予行人。而交通部門2019年開展的斑馬線優化工程中,亦有對西灣湖景大馬路增設行人過路警示閃燈,期望當局能增加相關設備的運用地點,並引進更多不同設備,根據地區的適用性和需求進行優化。
最後,上述提及的斑馬線優化工程,當局共制訂了191項方案,並已基本完成,當局下一階段的優化計劃和內容,期望當局向社會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