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十月十五日是國際白杖日,藉此傳揚視障人士使用白杖作為輔助工具,能夠走入社區,獨立出行及生活的權利與能力。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議員李良汪表示,為落實《澳門特別行政區二O一六至二O二五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特區政府於二O一八年發佈《澳門特區無障礙通用設計建築指引》,以關顧不同類別殘疾人士的無障礙服務需要。客觀而言,本澳的無障礙建設工作較過往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未能滿足實際使用需求。
以導盲磚為例,李良汪稱,即使近年特區政府為照顧視障人士的出行需求,已於本澳公共道路設置多項設施,持續構建無障礙的出行環境,但有視障人士反映,本澳街道礙於路面狹窄的客觀因素,難以在全部路面規劃設置導盲磚,加上導盲磚在設計上存在欠缺接駁或連貫等缺陷,且在實際使用時容易被雜物阻擋,令其未能充分發揮協助視障人士安全出行及辨認方向的作用。
此外,巴士作為視障人士出行其中一種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資訊通達性對相關人士獨立出行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為推動本澳無障礙公共交通發展,交通事務局於二O一七年已研發“視障助乘巴士報站”手機應用程式,並於二O一八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於部分巴士路線試行,然而,使用接近八年,相關應用程式至今仍未能全面覆蓋本澳所有公共巴士線路,發展速度與社會需求有極大差距。
種種因素,除了對視障人士日常出行造成一定影響,更凸顯本澳在建設無障礙城市的政策規劃、落實進度或軟硬件設施等方面的工作,均與社會期望有一定落差。他指出,特區政府現正開展下一階段康復服務十年行動計劃(二O二六至二O三五)的規劃工作,將以智能科技、無障礙建設及社會共融環境作為相應服務的重點發展方向。促請特區政府因應本澳社區客觀條件上的不足、相關設施在設計上的缺陷、視障人士在實際使用時遇到的各種障礙等,作出綜合且詳細的檢視及優化調整。同時,建議在現有基礎上,加強與康復機構、相關領域的組織及殘疾人士代表的溝通機制,廣泛及精準收集更多相關群體訴求,加大力度推動本澳無障礙共融社區的建設。
事實上,社會早有聲音期望特區政府透過立法完善本澳整體無障礙建設,早前終獲特區政府積極回應,表示相關立法工作將納入下一階段《康復服務十年行動計劃》。他指出,國家於二O二三年已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從法律層面對無障礙環境建設作出系統規定。建議特區政府參照國家標準,完善頂層設計,為推動建設無障礙設施鞏固本澳法律基礎。
李良汪補充,現時雖有不少公共部門及公共服務會對殘疾人士提供協助,但由於有部分視障人士外表並無明顯特徵,在日常生活中未能被即時察覺而獲得協助。建議當局可為各公共部門、公用事業單位作出系統性培訓,以及增加向社區的普及宣傳,提升前線人員對視障人士需求的認知,讓相關群體在日常生活中能獲得更適切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