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四五」規劃明確將「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納入國家建設整體佈局。近年澳門亦在《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提出“構建低碳澳門、共創綠色生活”願景,指出需加快推進以及更重視低碳發展目標,規劃同時指出現時本地面臨固體廢物管理問題突出,減量回收需要加強。為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其中一重點策略是推廣及加強廢物處理及減廢回收。
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水平提升,固體廢物量劇增,尤其是建築廢料和城市固體廢物。為應對此壓力,特區政府積極推動固體廢物減量化及資源化,包括資源回收計劃、設置回收點、推行乾淨回收等。但當前與減廢目標仍有差距,需進一步加大力度制定和落實相關措施。亞洲其他地區,都面臨垃圾分類和固體廢物回收都充滿著困難與挑戰。這些地區經過多年的宣教工作,他們的垃圾分類及回收的意識普遍較高。澳門亦面臨固體廢物總量上升挑戰,特區政府亦限制不可降解塑膠、優化回收網絡和推進垃圾處理設施。
然而,「低碳澳門」的目標應要結合社區居民教育、回收產業的發展、地方政府扶持等多個持分者去參與,並建立資源回收系統,以政策去鼓勵居民參與,以建立綠色設計、廢棄循環的策略。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為提升回收率並減輕環境壓力,政府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預計於二七年竣工,請問當局如何結合社區居民教育、回收產業的發展、政府扶持等多方位配合,建立良好回收系統,並鼓勵全民參與做好廚餘回收產業?
二、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建立是長期性的,近年的澳門公眾環境意識調查顯示居民環保意識、責任感指數及環境滿意度均有所上升,但垃圾分類回收的執行率較低,顯示需加強該方面的教育和宣傳。當局多年來持續做了很多不同的分類回收工作,請問當局在大政策下,如何進一步增強社區居民的教育? 例如以加強居民教育、長期適應是環境保護意識作重點,在學校建立系統性的環保實踐場所,當局會否考慮加強資源去配合,落實幼小的在學階段的環保實踐工作?
三、加強本地產品源頭設計減量、回收和循環再生是減廢三大方向。資源回收中心是有處理極限,故此做好源頭工作尤關重要,現時澳門主要透過出口資源廢物進行循環再造,2023年資源廢物回收率為22.0%,近十年平均值為21.9%。當局有否計劃去提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少處理壓力,做好未來十年的環保工作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