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照行政長官指示,經徵詢社會工作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之意見,本人對立法會 2024 年 5 月 30 日第 595/E449/VII/GPAL/2024 號公函轉來何潤生議員於 2024 年 5 月 24 日提出,行政長官辦公室於 2024 年 5月 31 日收到之書面質詢,回覆如下:
特區政府十分關注居民的精神健康,透過有效的跨部門協作機制,由衛生局、社會工作局(簡稱“社工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簡稱“教青局”),以及社區機構保持溝通和合作,貫徹落實 “四級聯防、四環緊扣”的聯合機制,提供可及性高的精神健康服務,不斷擴大社會支援網絡,動員社會共同關注和主動轉介信息,讓相關部門迅速介入及消除可能存在的危機。
衛生局不斷優化社區機構、衛生中心、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的服務,強化各級服務間的聯動。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與衛生中心和社區機構建立了緊急聯繫和轉診機制,而精神科專科醫生亦在急診部提供 24小時服務。八間衛生中心已設立心理保健門診,2023 年服務量為 6,437人次,較 2022 年上升 29.8%。衛生局已強化醫院和衛生中心的協作,賦能衛生中心協助跟進受情緒困擾的人士,並為衛生中心醫生提供精神狀態評估、會談技巧、用藥注意事項等培訓,安排每間衛生中心至少一名醫生作為項目專員,以及派出精神科專科醫生直接參與衛生中心門診,強化會診指導。社區機構方面,通過專業培訓、服務指導和個案分析等技術支援,支持社區機構提升精神心理服務的質量;近年,亦加大兩間受資助非牟利機構的心理諮詢服務名額,2023 年合共服務 3,406 人次。
在精神病治療方面,精神科醫生為患者進行專業的評估和診斷,作出針對性、個人化的診治方案,以及評估個案的需要而安排適當的複診時間間隔,提供持續性的治療及充足的支援。衛生局於 2016 年成立社區精神科服務隊,為潛隱風險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提供外展服務。至 2024年 5 月,累計跟進 850 宗個案,當中發現的隱藏個案有 191 個。社工局與民間機構合作開辦多項社區支援服務,支持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區。現時,本澳設有兩間訓練式宿舍,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過渡期住宿和生活技能訓練,提升其自我照顧、人際關係及家居生活能力;另設有三間日間康復中心及兩間職業康復中心,為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個案支援、日間照顧、康復訓練、職業培訓、就業輔助、家屬支援和社區教育等服務。相關日間康復中心更設有社區支援服務,以外展及跨專業合作的方式,支援社區中較被動及隱蔽的精神病康復者。
社工局已透過定期資助,加大兩隊社區支援服務單位的服務力度,以更主動地關注及發掘有需要的個案,並與衛生局合作提供個人復元及融入社會的服務。因應精神病康復者老齡化的趨勢,日間康復中心及社區支援服務亦逐步調整服務內容,為康復者提供健康教育、營養飲食及運動建議等項目,同時,透過關顧於社區內的獨居個案,持續監察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提供適時的支援。
教青局透過《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與《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把“品德與公民”列為中、小學生的必修科目,並與專業出版機構合作出版《品德與公民》教材,支援教學人員把心理和精神健康教育融入具體教學之中。同時,持續豐富“品德與公民教學資源庫”,向教學人員提供與心理健康、精神疾病相關的識別和防治資訊,又資助 9 間學生輔導機構及 3 所學校,為非高教育學校提供學生輔導團隊服務,開展情緒管理、珍惜生命及身心健康等主題的預防性輔導活動,並以個別輔導方式跟進有需要的個案。此外,為進一步加強學生身心健康工作,2021 年特區政府跨部門聯同社會服務機構成立“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與全社會攜手做好青少年“健康守門員”,而教青局自 2022/2023 學年起推動全澳學校設立“校
園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建立高危學生感應機制,並持續舉辦教師及家長培訓,又以不同形式進行社區宣導,提升家長及教學人員對學生身心狀況的洞察力,以便及早發現和支援有需要的學生。
衛生局局長
羅奕龍
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