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輛停泊問題一直是社會廣泛關注的民生焦點,近年來,特區政府在此方面大膽創新,積極調整公共停車場管理措施,包括裝設泊車誘導系統、推動無感支付,以及增設戶外停車場等,有效提升了停車場使用效率和車輛流轉率。
然而,本澳長期面臨車多路窄實況,部分社區泊車位仍然“一位難求”。同時,公共停車場分佈不均勻,部分熱門停車場經常處於飽和狀態,而一些“冷門”停車場則因地點、價格、便利度等原因導致使用率偏低。而政府近期公佈將在路環市區原飛鷹訓練基地土地建設臨時停車場的舉措,以及南灣湖A3地段地庫重新規劃為公共停車場等,為解決泊車難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原有的咪錶經營合同已於2023年4月底屆滿,其後由特區政府以取得服務方式臨時接管。在今年6月,特區公報刊登了行政長官批示,為作出公共道路泊車位的經營批給而進行公開競投,但是該批示並未列出具體的競投資格與程序,至今仍未有進一步的招標信息公布。此前,政府在回覆本人的書面質詢時[ 引用政府當局對本人在2024年6月7日就暑期旅遊期間道路及口岸交通的優化提出書面質詢之回覆,批示編號為936/VII/2024 ],提及在新一期“公共道路泊車位的經營批給”公開競投中,已計劃進一步為咪錶系統引入智能應用及兼容多種支付方式,這受到很多居民的關注,社會普遍期望政府能盡快啟動招標程序,加速咪錶系統的智慧化升級,以提升公共泊位管理的效率與便民水平。
對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請問當局現時公共道路泊車位的經營批給招標籌備工作進度如何,預計何時開展招標程序?現時公共停車場無感支付服務已持續優化,但偶爾出現系統不穩或失靈的情況,影響了使用者體驗。請問當局將如何進一步促進相關營運商,優化系統穩定性與支付體驗,並在未來推進咪錶智慧化的過程中,有何具體措施確保服務的穩定性?
2、此前政府已回覆本人書面質詢提及[ 引用政府當局對本人在2025年4月3日就公共泊車服務的未來發展提出書面質詢之回覆,批示編號為541/VII/2025],按半小時計的收費模式反應正面,並已推廣至青茂口岸、澳門協和醫院、公共衛生專科大樓和東北大馬路長者公寓公共停車場。不少居民期望此模式能進一步擴展,請問當局下一步有否具體計劃和時間表,將半小時收費模式擴大到更多公共停車場?為居民提供便利之餘,亦可進一步提升車輛流轉率?
3、柯維納馬路戶外公共停車場自啟用以來,備受居民歡迎。請問當局會否考慮結合各區人口密度、現有停車場數量及停泊率等數據,系統評估並研究選址,開設更多戶外停車場?又或者研究以臨時停車場形式,增加公共泊車位,紓解舊區泊車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