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環球新聞報 議員之聲 議員之聲|宋碧琪有關持續推動本澳居民急救知識普及的書面質詢(附質詢回覆)

議員之聲|宋碧琪有關持續推動本澳居民急救知識普及的書面質詢(附質詢回覆)

隨著社會壓力不斷加大,心源性猝死的事件時有發生,並引發社會關注。特區政府過去推出“安心城市AED計劃”,並作為民生重點工程。由此,特區政府陸續在本澳各區域安置77部AED機。並透過舉辦講座及培訓,加強本澳相關人員對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的認識,以更好為本澳居民及旅客增加一層安全保障。

雖然特區政府不斷加強學校、公共部門等相關人員的培訓學習,但據相關部門數據顯示,去年僅有近5,400名透過培訓得到急救證書,培訓普及率不足,大部分市民未得到相應的認識和了解,甚至有一定風險的場合的相關人員都並未得到相應的培訓。其次,雖然本澳各公共區域在部分區域有安置一定數量的AED機,但配置率遠遠低於國際水平,且覆蓋範圍有限。現時公園、休憩區、體育館、旅遊塔等場所並未有設置AED機,在人口密集的區域AED機更是設置不足。加上社會對安置AED機的位置缺乏了解,即使網上搜尋都未必能夠準確獲得設置地點。導致特區政府雖然推出相關資助計劃,但效果杯水車薪,以至於AED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本澳旅客以千萬計,遇上突發情況的幾率不低。近年發生的心源性猝死事件,包括早前特警跑步以及近期參與高空項目的遊客猝死事件。並未能夠在有效時間對病人進行救治,導致病人只能等待送院後才能得到救治,錯過救治的黃金時間導致猝亡不治。當局應制定相關工作規劃,提升本澳AED的安置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完善本澳公共急救體系建設。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1、特區政府過去於2017年曾推出“公眾電除顫計劃”的民生重點工程,計劃在5-10年內實現每10萬服務人口配備100台AED機的目標。就目前本澳的覆蓋率來看,還遠遠不夠,未來當局有何規劃以增加覆蓋範圍,以達至計劃目標?會否優先在有一定風險的場所,例如在旅遊塔、娛樂場等場所設置一定數量的AED機,以加大AED機覆蓋範圍,提升對居民及旅客的安全保障?

2、現時本澳培訓普及率不足,且要使用AED機,還需要相關證明,並需要有相關經驗的人員輔助才可使用AED機,更何況有一定風險的場所的人員更是缺乏培訓,導致即使設置有AED機,都未必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未來當局有何規劃推動本澳居民的應急救護培訓普及率上升,尤其是對有風險的場所的相關人員培訓,以保障在發生相關事件時能夠即時提供救助?

3、當局目前僅在相關網站顯示AED機設置地點及位置,但對於市民來講,難以獲得澳門AED機的具體位置,若遇到緊急情況,無法直接判斷AED機獲得地點,喪失黃金救援時間。隨著智慧城市的設立,當局未來會否有相關規劃,以在線上線下同時發佈相關資訊,以更好讓居民便利知悉相關方面訊息?

澳區政府消防局就質詢回覆如下:

議員宋碧琪早前質詢關於“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的相關工作進度。衛生局代局長鄭成業表示,目前,包括公營醫療機構和出入境口岸,以及部分學校、公共設施、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的前線服務點,亦安置了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而在為患者實施心肺復甦法(CPR)過程中,除了現場使用自動體 外心臟除顫器處理心臟不正常跳動問題外,也必須配合有效的胸外按壓等急救技能。

為推動本澳居民急救知識的普及,提高救治病人的能力,衛生局已引入美國心臟學會的基礎生命支援術課程及高級生命支援術課程,每年為局內醫護人員提供相關培訓,成為合資格的導師,並計劃擴大導師隊伍,將心肺復甦課程推廣至社區。同時,亦協助民間社團在社區開辦急救和基本生命支持課程,內容主要教導如何判斷患者是否需要進行急救,以及快速掌握心肺復甦法和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的應用,近六年有超過1,000名市民參與。

關於公眾推廣基礎救護知識,消防局表示,將持續透過理論與實踐,讓參與者學習到基礎傷口包紮、心肺復甦法及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使他們掌握到基本的急救知識。2017年至2023年12月15日,消防局為本澳的機構、社團、校園師生及“ 民防志願者 ”舉辦124場基礎救護知識推廣,共有3,068人次參與。

為進一步向青少年推廣消防安全及救護知識,消防局自2019年開始 定期開辦“救護小先鋒”消防少年團,學員們需掌握基本救護及防火知 識,包括:心肺復甦法、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傷口處理及包紮等技能,發揮救己助人的精神,並協助消防局將救護知識和消防安全資訊帶到校園及社區。首四屆共有180名“救護小先鋒”結業,而2023年4月開設的第五屆“救護小先鋒”共有51名學員參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853-282280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84625230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