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司法年度開幕典禮,檢察長致辭時表示檢察院持續加大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力度,但司法救助只屬於事後補救,罪案對未成年人身心造成的影響難以磨滅,呼籲社會各界進一步探討和制訂保護未成年人免受性侵害的有效對策,尤其需要針對當今電子通訊便捷但網絡世界複雜的實際情況,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的輔導,避免未成年人遭受誘惑或者傷害。
確實,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遭遇網絡欺凌等事件時有發生。本澳不少家長採取“限時”等措施來管理子女對網絡的使用,防止其沉迷網絡,減少其接觸不良信息的機會,但這一方法作用不大。
為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內地早前通過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條例》),並於今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提出,國務院教育部門應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學校素質教育內容,並會同國家網信部門制定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測評指標,培養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意識、文明素養、行為習慣和防護技能。
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避免未成年人受到傷害,需要政府與社會各界通力合作,共同為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成長提供切實保障。在此,本人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政府各職能部門應與學校一起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引導未成年人理性、健康使用網絡,自覺拒絕、抵制低俗網絡內容,加強未成人年個人資料保護意識,提高教師和家長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早期識別和干預能力,及早幫助其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共同築牢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第一道防線。
第二,加強未成年人性教育:家校合作持續開展未成年人性教育,向未成年人傳授科學的性知識,正確的性道德意識,同時提升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的自我保護的能力。
第三,加強跨部門合作打擊力度:針對未成年人的侵害手段及方式日益複雜多樣,打擊難度也越來越大,建議政府各職能部門加強對策研究,從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方面完善未成年人法制保護,並加強創傷諮詢和康復服務,幫助受傷害未成年人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