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竹業是澳門三大傳統手工業之一,具有近百年歷史的益隆炮竹廠舊址是昔日行業繁榮的見證,也是本澳現存最具規模及代表性的炮竹工業遺址。文化局早年以保留炮竹廠歷史建築及生態原景為前提,分階段對益隆炮竹廠舊址進行活化,首階段活化成果“益隆炮竹廠舊址遊徑”於去年底正式對外開放,期望對接社會對休閒活動空間的需求,並串聯氹仔舊城周邊豐富的文旅資源,塑造成離島特色文化地標,更好促進離島文化旅遊發展。
除既有的展示及藝文元素,文化局早前回覆議員質詢時透露,今年園區將加入文創休閒、咖啡輕食、親子野趣體驗等活動功能,而8月24日局方網站公佈“氹仔益隆炮竹廠舊址3號空間之租賃”招標結果,增設輕食及餐飲外賣服務的店舖,提供不限於銷售、體驗活動、工作坊等功能,可見局方正持續有序投放更多資源豐富園區內涵。雖然文化景點活化不應全以經濟效益作衡量,但澳門地少人多,且涉及大量公帑投入,舊址在保育修復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是否達到促進離島文旅經濟發展、提升居民福祉的活化目標,備受社會關注。
事實上,舊址內共有兩萬多平方米之國有土地,兼具文化、旅遊、綠化、親水等元素的“先天優勢”,又位處氹仔舊城區佔盡“地利”之便,開放之際正值大量旅客重臨澳門的“人和”之機,加上今年旅遊局與廣東省及香港旅遊部門聯合推出新一批十條大灣區“一程多站”精品線路,將益隆炮竹廠舊址遊徑納入“美麗鄉村遊”路線的其中一站,“落力”對外推介這個新文化景點。
各方給力“加持”,園區理應大有作為,但開放大半年以來,本人收到不少市民反映,指園內旅遊商業配套欠奉,吸引力不足,難以激發遊人尋幽探秘的意慾,即便暑假旅遊旺季人流亦相當稀疏,與毗鄰官也街“日日逼爆”的繁榮景象形成鮮明對比,對該優質文旅景區少人問津感到可惜,希望政府提升活化及宣傳成效。
另外,縱然益隆炮竹廠舊址的文保價得到社會廣泛認同,但最新一批“全澳第四批不動產評定”公開諮詢名單中,未見益隆上榜,而今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及下年將推出“歷史建築活化資助計劃”,開放海事工房、永福圍局部及荔枝碗船廠片區讓業界進駐經營運,有關計劃同樣未有將益隆舊址納入其中。
為此,本人提出如下質詢:
1.園區開放至今人流情況如何,是否符合預期目標?除了現時的“3號空間”外,後續有否空間引入更多科技、特色市集、夜經濟等元素,作為景區引流的新部署,以提升整體活化成效?
2.鑒於有意見認為首階段活化成效未彰,會否考慮啟動舊址第二階段活化計劃,並作公開諮詢,以廣納文保、社區、旅遊等持份者的意見,讓規劃更臻完善,真正兼容旅遊、營商、文保、綠化休閒等多種不同功能,成為居民及旅客喜聞樂見的文化新地標?
3.益隆炮竹廠舊址不動產評定進度如何?新一期“歷史建築活化資助計劃”何時開展,又會否考慮將計劃延伸至益隆炮竹廠舊址活化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