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局正初步構思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及其可行性,進一步活化利用該區文化資源,豐富文旅產品。從關前街、益隆炮竹廠、荔枝碗,再到福隆新街,舊區活化初見成效,並反映政府抱持積極態度創設更多藝文空間。隨著上述片區已為本澳文旅融合項目提供發展載體,期望特區政府除了出台資助措施以鼓勵舉辦藝文活動、文創發展之外,亦可為有意投身藝文活動策劃的人士提供統籌、商業營運等培訓,培育複合型人才,探討具在地特色的文化文藝、文創商業模式,使其可持續發展。
近年特區政府相繼推出文化活動/項目資助計劃、「社區旅遊經濟拓展」專項資助計劃、文化旅遊品牌塑造資助計劃等,鼓勵企業及社團創造更多元化的文旅產品及旅遊體驗,提高澳門旅遊形象。然而這些計劃審核條件除了重視技術可行性及帶動的經濟效益之外,亦關注預算規劃的合理性及審慎程度,然而這些涉及財務管理及項目管理經驗的企劃,或對部分有活力、有想法的初創者而言屬門檻較高,難以符合計劃要求,需要在藝文及商業營運之間取得平衡。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質詢︰
一、 《2023財政年度施政方針》提到,會透過資助和培訓,培養藝文活動策劃、統籌、行政及技術等範疇的人員,請問目前相關計劃有何成效?《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2020-2024》提出構建多層次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推動人才培養目標從「學」、「研」走向「產」,解決產業轉化問題,請問目前有關機制建設有何進展,以及會否有具體計劃及措施?
二、隨著益隆炮竹廠、荔枝碗等多個片區啟用,請問日後會否考慮供初創者進駐,並提供扶持措施,探索片區的可持續發展方案和營運模式?
三、此前文化局提到,各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將按發展社區旅遊的要求,投入片區活化計劃,為澳門打造特色文旅景點,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對此,請問目前休閒企業就片區活化作出如何舉措,以及日後將有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