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作為本澳城市規劃的珍貴資源,對於閒置土地的利用,目前政府採用倘職能部門提出臨時用地申請,如經審視研究後認為條件合適,會將部分土地交其作臨時休憩、康體或文化等公共設施用途的做法,立法議員施家倫促請政府交代目前有多少閒置土地已有職能部門提出申請臨時用地以及有多少處於審視研究當中。他又建議考慮針對閒置土地的不同性質、類別、原因形成“閒置土地清單”,為居民提供一個更清晰的土地利用資訊渠道,以及參考新加坡以臨時性質開放公眾作休憩之用,進一步提升閒置土地利用。
施家倫指出,政府早前表示本澳至今共收回81幅土地,佔地約70萬平方米,當中雖然有部分被用作休憩用途,帶來一定效益,然而,仍有為數不少的閒置土地至今處於丟空狀態,規劃用途尚未明晰,對土地資源造成浪費。尤其是,本澳不少閒置土地經常雜草叢生、蚊蟲為患,周邊衛生堪憂,而土地收回的程序上,由於土地處理需經由土地工務局負責管理,而除草、滅蚊等系列土地衛生維護工作則需要工務局、市政署、衛生局三方協調處理,申請手續繁複,對土地處理工作帶來一定的行政成本。
對此,他曾經多次建議政府可參考新加坡做法,在收回閒置土地後儘快平整土地並進行綠化,並放置“國有土地”的告示牌開放給公眾使用,讓居民知悉有關土地是臨時性質的同時,可讓居民在内散步、運動等,有效地增加休憩空間,直至土地需要發展時才進行回收用地,此舉不僅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亦有效減低三方部門之間圍繞土地衛生環境的協調工作所產生的行政成本,可謂一舉兩得。
另一方面,目前雖然可以透過“土地資訊網”、《公報》、“城市規劃資訊網”、“土地資訊網”、“樓宇項目階段性技術資料”等專題頁面,對閒置土地進行查詢,但由於各網站所偏重的資訊不同,使居民瞭解閒置土地資訊具有一定的複雜性,難以簡單明瞭掌握現存閒置土地的情況和未來規劃,社會期望能推出閒置土地清單,進一步增加土地資訊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