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惠經濟復甦,本地居民就業情況較疫情時有所好轉,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今年2至4月居民失業率下降至3.6%;但包括建築、批發、飲食、運輸或不動產等多個行業的本地居民收入中位數仍較疫情前減少,受影響僱員眾多。與此同時,疫情三年本澳仍有一定通脹,居民開支增加,而加息環境亦加重不少家庭的生活壓力。
在社會的廣泛關注下,特區政府雖表示會重視通脹問題,但亦一再指出本澳通脹不算高,有關說法與居民的感受存在差距。以今年4月為例,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0.85%,但當中升幅較高的包括食物及非酒精飲品、石油氣、家居設備及服務、車輛燃料等民生必要開支,有關項目按年變動率升超過3%,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此外,儘管樓價和租金有下調,但對於已購入單位自住的居民,未必會引致每月開支即時減少。
同時,受持續加息的影響,居民償還樓宇等按揭貸款的壓力更大,可謂雪上加霜。對比2022年5月,本澳現時最優惠利率大增0.75%,以30年供三百萬樓按為例,居民每月供樓增超過一千元,單單一項就佔居民工作收入中位數的5%。此外,銀行體系中本地居民樓宇借貸的拖欠比率有明顯上升;截至四月底,不良貸款比率升至1.9%,申請延長還息但暫停還本措施仍有4,000至5,000宗,有關情況值得關注。由此可見,若單單籠統地解讀總體通脹數據,未必能全面反映居民所面對的物價昂貴情況,而受影響的不僅是低收入和基層家庭,不少中產和要供樓的居民亦感到生活壓力沉重。
面對居民購買能力下降,特區政府必須持續關注通脹問題,除了開展巡查及公佈主要物價資訊,方便公眾監察和選擇,更必須盡快落實法定的監督機制。而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已生效近一年半,政府仍未設立有關諮詢組織,以致即使坊間質疑市場上存在價格不合理高企或異常波動的情況,當局亦難以依法履行收集價格形成資訊的職能。本人促請特區政府積極採取必要措施,加強監察職能和平抑物價,尤其確保油價、鮮活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物價穩定。
政府除了做好促進就業的工作以改善居民收入狀況外,亦要適時出台惠民措施和稅費減免等支援居民;此外,因應持續加息環境,當局已協調銀行業界將“還息不還本"措施延續至2023年底,建議當局須檢視有關計劃的實施效果、居民負擔等情況,參考鄰近地區實行的居所貸款利息扣除計劃等減稅措施,透過多措並舉,助居民紓緩供樓壓力和應對通脹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