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23日
第一,就業事宜
疫情持續三年,對就業造成嚴重衝擊。由於本澳過度單一的產業結構,即使當局持續加強就業配對工作,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尤其六‧一八疫情後,就業形勢迅速惡化。今年第三季就業調查顯示,本地居民失業率為5.2%,就業不足率升至17.9%,就業不足居民達5.28萬人。
雖然中央政府已放寬內地居民赴澳自由行電子簽注及赴澳旅行團,但訪澳旅客量並未因此有明顯增加,本澳營商環境及就業形勢依然不樂觀,何時能夠改善亦難以預料。
請問司長閣下:
增聘本地待業居民補助計劃實施情況如何?未來會否再次延長申請期限?面對失業及就業不足人數居高不下、而本澳又難以消化的局面,政府會否考慮出台措施鼓勵居民前往深合區乃至大灣區就業?疫情三年,本澳畢業生就業情況如何?全職就業的畢業生比例大概為多少?
政府回覆:
本週五政府會公佈最新失業情況,失業率會從5.2%回落到5.0%。截至昨日,政府已經幫助5762名待業居民找到崗位,有超過兩千個崗位受惠於增聘本地待業居民補助計劃,初步效果不錯,將密切關注措施實施情況,再決定會否繼續延伸增聘本地待業居民補助計劃。
第二,職業教育事宜
2022年度施政報告指,將促進粵澳職業技能互通,加強與內地職業技能等級及專項能力考證的對接工作,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合作,透過培訓資源的互補及運用,共建培訓基地,推動區域人才協同發展。明年度施政報告指,勞工局與廣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及澳門旅遊學院於今年八月在橫琴設立“粵澳合作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站”,推動“一試多證”,助居民提升就業競爭力。首批通過“餐廳服務員”考核的36名學員可獲發內地、勞工局及旅遊學院認可頒發的證明或證書。
請問司長閣下:
本澳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加強職業技能合作取得哪些進展?與大灣區城市共建培訓基地事宜有何進展?粵澳在橫琴設立的“粵澳合作技能人才評價工作站”未來會針對哪些職業或工種開展“一試多證”工作?
政府回覆:
特區政府因應社會及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需要,開辦多元的職業培訓課程及技能測試項目,持續深化粵澳兩地職業技能認證機制與互通共用,為本地居民提供多元及不同層級的考證及培訓項目,協助居民就業及提升技能。
第三,完善統計指標事宜
本澳人口老齡化加劇,統計局資料顯示,剔除居澳外僱和外地學生後,2021年本地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14.6%,老年人口撫養比率為21.5%,即約5名成年人口撫養1名老年人口。
對於有關表述,社會都習以為常,未覺有何不妥。不過,對於“老年人口撫養比”這一普遍使用的統計指標,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一統計指標是基於年齡歧視的假設。世界衛生組織指,“撫養比”假定每個勞動人口都有工作,而每個65歲及以上的人都被認為是依賴者,而“依賴”則是基於年齡歧視的假設。實際上,有相當數量的勞動年齡人口並未工作,而很多65歲及以上的人依然屬於積極的勞動力。
有研究表明,目前年齡歧視甚至比性別歧視更為普遍,這對長者及整個社會都有嚴重的影響。
請問司長閣下:
雖然“撫養比”一詞是國際通用的統計指標,不過,鑒於世界衛生組織指有關指標存在年齡歧視,當局對此如何理解?未來會否針對相關指標的訂定作出改善?由於社會較為嚴重的年齡歧視,影響了長者再就業。請問,當前長者再就業情況怎樣?與過往相比,長者再就業情況是否已經有了改善?若無改善,有何新對策?
政府回覆:
未回覆。
第四,促進婦女勞動權益發展事宜
鄰近地區女性僱員勞動權益近年不斷發展,如內地深圳市日前明確女職工痛經確診後可休1至2天。另外,內地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將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明確婦女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進一步完善預防和處置性騷擾、性侵害制度機制,進一步完善婦女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權益。在消除就業性別歧視上,明確就業性別歧視的具體情形,將就業性別歧視納入勞動保障監察範圍。
雖然本澳已經女性僱員產假提升至七十日,不過,不管是與鄰近地區,抑或是與國際勞工公約水平相比,均有較大差距。並且,對於女性產假乃至女性其他勞動權益的發展,當局一直無明確時間規劃,給人以遙遙無期之感。
請問司長閣下:
明年度施政報告指將有序開展《產假報酬補貼措施》檢討工作,當局將於何時就《勞動關係法》中女性僱員產假及其他勞動權益保障進行檢討修訂?有無時間規劃?
政府回覆:
特區政府留意聽取社會各界就《勞動關係法》修訂及進一步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意見和建議,會從澳門整體利益出發,因應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尋求適切的勞資雙方利益平衡點,不斷完善各項勞動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依法進行相關檢討工作。
第五,聯生工業邨產業升級對就業的作用
政府在積極參與深合區建設的同時,亦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如透過修改聯生工業邨地段劃分規章,放寬地段內建築物高度,以吸納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產業落戶,為產業多元謀求新空間。根據明年度施政報告,工業邨內已吸引大數據中心、漢方製藥廠及具高科技含量的撲克牌製造廠落戶,顯示工業邨內傳統產業正逐步向高新產業過渡。
請問司長閣下:
隨著工業邨內相關企業的落戶,本地居民就業空間是否亦隨之得到拓寬?本地居民在工業邨內的就業情況如何?未來會否鼓勵入駐工業邨的企業優先聘用本地居民?
政府回覆:
現時聯生工業邨有11間取得工業牌照的工廠正在運作,包括中醫藥、大健康、食品等,未來會有一些高科技企業,譬如撲克牌、中醫藥企業會相繼落戶。現時11間工廠聘用約六百工人,未來隨著更多企業落戶聯生工業邨,會向本地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李振宇議員追問:
不管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還是司長的施政方針,對勞動權益保障和發展涉及較少,令人失望和憂慮。鄰近香港在疫情下,決定自2022年起至2030年,將法定假日由12日逐步增加至17日,這種對勞動權益保障和發展的積極作為值得本澳借鑒和學習。勞動權益保障的歷史是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澳門勞動權益基準極低,這個是事實,政府需要更加積極去作為,讓廣大僱員有體面的勞動,令社會運作的更加順暢和諧。
政府回覆:
任何政策、法律都是社會的一個平衡,政府需考慮僱員權益,也需考慮澳門現時的營商環境,政府會按照每一部法律法規訂定的檢討期去做有關的工作,也都會跟社協做充分溝通,不存在傾向一邊,或另一邊,關鍵是找到一個平衡點。